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海陆丰文化端午节习俗做五月节粽

发布时间:2017-7-3 21:15:12   点击数:

俗云:“五月节粽无食棉袭不要放”(福佬人),“矛食五月节粽袭婆不好落瓮”(客家人),意为五月节前气温时高时低。粽子(海陆丰人统称为“五月节粽”)不但是五月节的祭祀、应节食品,而且已成为海陆丰地区天气乍暧还寒的分界标志物之一。最早出现的端午时节食品,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初五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晋周处《风土记》:“五月初五,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爱国诗人屈原于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身亡后,人们为了悼念他,做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初五,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宋代《东京梦华录》亦记载:“今世人五月初五作粽,汨罗之遗风也。”因此,包粽子、蒸粽粄、吃粽这一习俗,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活动,一直流传至今。五月节前,家家户户备好粽叶、糯米(用前先浸泡一夜,而且最好用过滤好的草木灰水泡)、咸蛋、花生、绿豆、赤小豆等原料做五月节粽。乾隆时代(一),海丰就有“角黍互馈”的习俗。至今,海陆丰很多地方还传承了邻里互赠五月节粽的传统。有的地方在五月节下午,邻居或亲戚会围坐在一起相互品尝自家所做的五月节粽。热腾腾、香喷喷的五月节粽成了联络邻里、加深感情的媒介,体现了海陆丰人重视“金厝边、银亲成(亲戚)”的优良传统。海陆丰地区的五月节粽品种较多:按原材料分,有加入猪肉做成的荤粽、用八宝饭包的“八宝粽”和用花生、香菇、绿豆、赤小豆、咸蛋包的粽子;有的是不加馅料的,只用糯米粞(糯米粉)、番薯粉和草木灰水、檨叶水等做成斋粽,如含碱性物质的“陆河粽粄”(用糯米粞加入过滤好的草木灰水搅拌成糊状,用大火蒸熟),海陆丰的“铜盘粽”、“凉粉粽”等。按外形分,有长圆形的叫“筒粽”、“米筒粽”或“牛脚粽”,三角锥体形的叫“角粽”,四角枕头形叫“枕头粽”,粉线盘绕形的叫“凉粉粽”,用铜盘炊的叫“铜盘粽”,还有斧头形、牛角形的粽,等等。

(枕头粽)

在海陆丰地区,比较有名的五月节粽是市区红卫渔民做的广式“枕头粽”,以个头大、用料足、滋味浓香著称,是市区最热销的五月节粽之一。此外,有多年历史的梅陇水口村“牛脚粽”,以做工精细、独特,美味可口闻名遐迩。还有海陆丰的“凉粉粽”、“铜盘粽”(陆河等地客家人称为“粽粄”)独具特色。一般吃斋粽时,要蘸白糖,故俗有“清心糖蘸五月节粽”之说。

(牛脚粽)

“牛脚粽”。首先选出上等纯净的糯米,在清水里浸泡两天(要不断换水),然后把米捞上来,装在竹篮里把水滤干,用一定配量的苏粉倒在米中拌匀,再从河里捞起粽叶(此叶长在深山里,宽两寸、长一米左右。割回来之后要在河里浸几天。用它包扎,柔韧异常,不会断裂,为其他之叶所不能代替),把米装在叶里,包成圆筒状,再用细竹蔑(必须用金竹皮做的)将其捆牢。接着把它装进预先洗晒干净的瓷瓮里,再灌进适量纯清井水井用黄泥封口。至此,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序。

第二阶段就是烧烤了。地点一般选在闲屋里,先用草土皮在屋角围个半圆,再把装满粽子的瓮置于其中,然后在瓮的周围垫上干草,上面加粗糠(干谷壳)。这一切准备就绪,就可点火开烤。点火后,要专人看管,不断添加燃料。粗糠之火,不猛不慢,温火久烤,瓮内之粽熟透需两天两夜。熄火后打开瓮口,取出粽子,只见包扎之叶柔韧发光,熟透之粽,酷似“牛脚剥叶取肉,黄里透明,既柔且香,蘸以白糖,吃之清香凉喉,令人回味无穷

新中国成立前,好多官吏绅士,不辞山路崎岖,慕名前往水口品尝“牛脚粽”,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

“铜盘粽”。传统的做法是用糯米粞(现多用机磨的糯米粉),加入过滤好的草木灰水或用檨叶(有的又称榄仔叶”,即芒果叶)煮的水搅拌成糊状,有的直接加苏粉,装进铜盘,入锅或大鼎用大火蒸熟。吃时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可蘸白糖等。此种含碱性物质的粽不但口感好,而且还具有清热消暑的保健作用。

“陆河粽粄”。上好的“陆河粽粄”,柔韧且带弹性,所以一般的刀都很难将其切开切断,非要靠主妇们用丝线一抽一拉把它们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才行,当你把一小块一小块的粽粄蘸着糖吃进嘴里时,觉得满嘴生香,咬起来柔韧耐嚼,很有滋味。

在端午节前几天,主妇们便将砍来的“布惊”树枝叶晒干烧成灰,用布过滤成千净呈黄橙色的“布惊灰水”,用桶储着候用。直至端午节来临便开始“炊粽粄”了。先是用糯米粉加上储备好的“布惊灰水”,把其和成秀稀的粄浆,然后再将粄浆放到一个平底粄筛里炊上两三个小时,就成为好吃的粽粄了。在和粄粉的时候,把握加“布惊灰水”的量这一步骤很关键。“布惊灰水”加得少了,吃之如嚼蜡。但若“布惊灰水”加得过多了,“炊”成的粽粄则又会“苦涩”而不好吃。总之,这个量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行,而这正是到了考查主妇“炊粄”水平高低的时候了。一般会“炊粄”的主妇,总是会凭着多年的经验,比计量单位还精确地加入适当的“布惊灰水”,从而“炊”出一“床”靓粽来(陆河人对粽粄的计量单位是“床”)。

粽粄“炊”成之后,将其放凉一些,就可以食用了。一般“炊”得上好的“陆河粽粄”,颜色橙黄晶亮,闻一闻,会有一股郁香袭来。吃的时候还要蘸白糖或红糖,这样才更有一番风味。此类粽粄多吃不腻且有祛毒之功效,是陆河特色食品之一。

“凉粉粽”。用适量的“茨粉”(地瓜粉、番薯粉)和水,加入适量用黄栀子煮的水拌匀成软粉团。锅或鼎的水烧开后,把软粉团用双手慢慢搓成均匀的细粉条下锅。细长粉条在开水里盘成绕圈状,煮熟之后捞起来放于碗或瓷钵中,晾干就成淡金黄色盘团(或放在冰箱里冷冻),吃时用线割成小块,蘸白糖吃,具有入口清爽的特点。“凉粉粽”的主要原料为“茨粉”和黄栀子色素,是一种具有清热、泻火、凉血的绿色保健食品。

过去普遍在家里做的五月节粽,如今已成为特色应节商品。每逢端午时节,在汕尾市区、海丰、陆丰县城或各乡镇的街头、墟市,商场都有各式五月节粽出售,其中包括在街头路边现做现卖、价格实惠的“凉粉粽”。

赞赏

长按







































丹芪偏瘫胶囊 零售 价格 元
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71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