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中国人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朗诵:敬一丹
《微读节气·端午》(节选)
文/朱伟
端午的端是端正,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所以,端为始。午是正中,“一纵一横为午”,纵横交错才正中,交错为阴阳争,所以,午时三刻推出午门斩首,是为整肃,端正。由此,阴阳交错立正,才是端午节的原意。女儿节端午节,家家漂亮装扮小闺女,石榴花插在发髻上,所以也称“女儿节”。“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
除了吃粽子,吃食还有樱桃、桑葚、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
△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
老北京中午也吃新蒜就过水面,街头叫卖桑葚,大樱桃,蒲子、艾子,和江米儿小枣儿的、凉凉的大粽子。
九子粽按古人的记载,端午的粽子就有各种形状:“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
△九子粽
“九子粽”是什么?是将九个小粽子串为一串。儿时母亲用硬纸叠成小粽子,每个以各色丝线缠绕,每串几个,最后是一个网兜独头蒜,每人蚊帐帐钩上都挂一串。
雄黄酒端午辟毒用雄黄酒。雄黄被古人称“黄金石”,因“丹之雄”而命名。古人说它能杀百毒、辟百邪,佩在身上,鬼神不敢近;入山林,虎狼伏;涉川水,毒物都不敢伤。
△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认为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
但此物有毒,所以,“雄黄酒”不是喝的,是从端一(五月初一)日起,用雄黄少许泡酒,在阳光下晒熟后,涂在小孩的额头与耳根上,以辟毒。
医草采艾浸酒,饮之才可“祛邪”,艾草即有苦香的艾蒿。端午以蒲龙艾虎悬门户禳(ráng)毒气,蒲草扎成龙、艾蒿扎为虎。
艾蒿可治百病,故称“医草”,针灸燃之。艾是穷人用香草,雅士用兰,穷人用艾。美女称“少艾”,一般人不知道。孟子曰:“知好色则慕少艾”,《桃花扇》中则有“积得些财帛,聚了些娇艾”。
合欢一年一度,接近仲夏时节,合欢枝上香芳翠,艳艳的红绒球又在翠绿荫中团团簇簇。
“莫愁帘中许合欢,清弦五十为君弹。弹声咽春弄君骨,骨兴牵人马上鞍”,强作欢颜,终究还是感伤之花。
荔枝端午前后到荔枝尝新的季节了。按季说,应是“五月荔枝天”,农历五月荔枝才成熟累累。但南宋杨万里在他那个年代的农历四月初八,就有精彩的尝新荔枝诗:“一点胭脂染蒂旁,忽然红遍绿衣裳。紫琼骨骼丁香瘦,白雪肌肤午暑凉。”令人垂涎欲滴。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演唱:北京实验二小金帆合唱团、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
小小龙舟划得快
划进那太阳怀里边
小小龙舟划得快
孔雀姐姐落下来
孔雀姐姐落下来
落下来落下来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品读诗词,守望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唐·文秀
赏析: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感叹屈原作为忠诚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竞渡诗》唐·卢肇
赏析:“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表夏十首(其十)》唐·元稹
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赏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当时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平淡的闲言琐事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瑰奇纯粹。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写中,仔细阅读,方有所悟。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郦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渔家傲》宋·欧阳修
赏析:五月里石榴花儿红艳艳,绿杨雨中默默站立,丝线缠裹的粽子盛放在金盘里,扇子上面画着双凤凰,正是端午时节,浴兰汤,喝菖蒲酒,树叶丛中黄鹂的叫声惊醒了朦胧中的好梦。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白癜风必须治疗吗武汉权威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