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文史专家端午节的文化功能多种多样
本文转自:淮安日报
■融媒体记者傅停停
本报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大街小巷处处飘着粽子的香味。端午节有哪些民间习俗呢?近日,记者采访了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陈瑾,请他谈谈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陈瑾认为,端午节是民俗内涵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身保健、消灾避疫是端午习俗最原始的主题。仲夏时节,天气湿热,毒虫肆虐,疾病多发,人们通过祭祀、辟邪、驱鬼等一系列民俗活动,使原本被视为“恶日”“凶日”的端午节成了佳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精神,表达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时至今日,端午节作为“卫生节”的文化内涵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提醒我们要加强卫生保健意识,生活起居、衣食住行要顺应天时,顺应自然。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端午节又被赋予追念先贤的主题。“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中,屈原早已成为忧国忧民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和爱国主义的直接化身。人们通过在端午节开展一系列纪念屈原的活动,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强化和传承对于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端午节还是一个充分体现人情伦理的节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提供了一个让家人团圆相聚的理由和机会,大家通过在民俗活动中的互动,增进感情,唤醒亲情意识和家庭观念。传统习俗中,端午节这天,出嫁的女性要回娘家省亲,女婿不仅要陪同还要携带重礼,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女儿节”。由于端午节的多数民俗活动都是围绕孩子进行,所以淮安人也把端午节称为“娃娃节”。通过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人们表达着对下一代的关爱和祝福,传递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