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民国报纸上的南京岁时风俗浴佛节端午节
前篇链接:
《新中华报》与《评话金陵》
拜年、灯节与龙灯
接财神春灯走城头
龙抬头插柳放风筝出会赛神
三十年来之岁时伏腊(五)
作者:纬文
小陆飞刀整理
吃乌饭
岁四月初八,为释迦文佛证果之日,是为浴佛节。金陵各僧寺,例于是日以乌臼树叶炊饭成黑色,名曰乌饭,用以馈赠施主,谓之散福,食者名为免灾。其制由来已久,命义所在,言人人殊,或有以为大目揵莲所兴作,以其生母孽重,永堕泥犁,入饿鬼道,用白米施食,辄为他鬼所攫,故造为黑色,俾愚他魂,而度母云,是说确否不敢臆断。然每逢立夏后,沿街叫卖乌饭之声,不绝于耳,大家且有于初八自作乌饭,以馈亲友者,别饶香味,不难一饱也。
△晚清《图画日报》绘京戏《目莲救母》场景。
△乌饭包油条是南京街头常见的早点。
端午节
五月五日,原为天中节,俗乃呼端午节,金陵人士,又呼作小节。家家悬钟馗像,供蒲艾,门床户上,贴五色符、天师像,吃雄黄酒、黄鱼角黍,无贫富必不免也。缘俗以此日毒日,犹以午刻为甚,一切饰物食品,悉以五毒为名,如五毒花、五毒菜、五毒香。五毒者,蛇、蝎、蜘蛛、蜈蚣、虾蟆也。盖俗传有许仙白蛇事,见《义妖传》,白蛇已幻为美妇人,于此日饮雄黄酒而显真形,故作诸毒以厌胜耳。士农工商,例须放假,商店往来,用资结束,至午后即闭户休业,如新年,夫子庙、茶楼、酒肆、戏馆、秦淮,无不笙歌嘹亮,利市百倍。
△晚清《点石斋画报》绘金陵五月五日钟馗游街情景。
龙舟竞渡
三十年此风最胜,秦淮一带,游屐如云,刻舟为龙形,环以旗,鹢首一人饰天师跨虎状,手执宝剑,顾盼自雄,中道鼓乐,两旁排列多人,人持一桨,划动如飞。船尾高竖一竿,下垂彩缕,一健儿坐绳端浮水上,作种种翻扑戏,名为掉稍。岸上游人,或河房仕女,悬爆竹以候舟至,燃放接龙,即旋转河中,间有以银饼投水中,掉稍儿即泅没河中拾取,高举称谢,技之神者,能没水中擒生物。舟与舟相触时,或遇桥梁,则争先竞渡。其俗源自湘江,遍及各地,所谓竞渡端阳,吊屈原之溺水,故古风也,特踵事增华,距古意远甚。光绪二十八年端午,文德桥因游人观赛龙舟拥挤过甚,桥栏中折,溺人无算,于是秦淮龙舟,遂成绝响。
△民国时秦淮河已无龙舟竞渡,这是其他地区的龙舟照片。
游满船
秦淮河上,花舫如林,所以供人游荡也。平民终岁勤劳,尤以机户为最,所入又极微,独擢则力所不能,乃有所谓运货小船,上无篷窗,每岁五月五日,由水西门外开入内河,若辈即各出制钱二三十文不等,竞乘比船。榜人集少成多,必至满载而后启行,自新桥为止,上下一周,即卸客再待,名为满船。无赖辈尚有望洋兴叹者,据桥下石,动至争殴,官司累禁不能止焉。警察成立,风气日靡,此风乃不革而自息焉。
△秦淮画舫
往期推荐
钓鱼台河房是湖南会馆吗?揭开隐藏在湖南会馆遗址中的秘密年的南京湖南会馆众生相
钓鱼台河房是如何“变成”湖南会馆的?
南京湖南会馆前身是英王府和曾国藩故居吗?
南京湖南会馆先后有过三座戏台!
觉得不错,请帮转发或点在看
飞刀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