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莒县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原来还有这么样的习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插艾蒿,家家要祭祖。五月五,过端午,画个王,喝雄黄,人人庆端午。五月五,过端午,欢欣又鼓舞。”这是端午的一首民谣,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很多端午民俗都被大家渐渐遗忘,很多宝贵的东西在慢慢离我们而去。而在莒县很多农村地区,除了吃粽子,依然保留着很多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戴香囊
在莒县,端午节有佩戴香囊的传统。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插艾蒿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端午当天,莒县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口檐下插艾蒿,以避邪防病。
戴彩绳
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至今不衰。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