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龙情风俗行丨探端午文化,赢龙舟饭票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
凭吊祭江诵君赋。
……
下周四(6月25日)
又迎来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
端午,又称
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
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顺德,作为“全国龙舟之乡”,顺德人管龙舟竞渡叫“扒龙舟”或“扒龙船”。顺德的端午龙舟文化丰富多彩,其历史更是源远流长,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了解顺德龙舟文化的深远历史吧!端午节
龙舟竞渡文化
顺德龙舟竞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
《顺德县志》中就有记载:“顺德端午斗龙船,村村皆然……”每年农历的4月份,顺德各乡就开始忙碌,起出上年沉埋在河底的龙船,晒干抹油,进行操练预演。
年三洪奇举行的龙舟赛,热闹非凡
龙舟类型介绍
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又称“趁景”、“出景”、“出游”或“探亲”,其体积大,装饰美观,称“龙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
以顺德大良为例,“扒龙船”最具特色的是“出景”和“探亲”。所谓“出景”就是各地的龙舟集中到某一个地方进行竞赛和会演,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每一村或每一姓(一个家族)就有一艘龙船,这些龙船结成“亲戚”关系,从五月初一开始,龙船就到各“亲戚”处游弋,这就叫“探亲”。
八九十年代的顺德大良龙舟竞渡盛况
“赛龙”称为“斗标”、“竞渡”分为赛龙船和赛龙艇两种。传统赛龙船的体积较大,船也很重,一般多的可以坐40至60人,少的也能坐20多人。一般的国内国际赛事赛的便是龙船。赛龙艇所用的艇形体轻巧窄小,更加考验选手的耐力和技巧。因其竞渡的场面比较宏达,在顺德本地称之为“放标”或“放大标”。
旧时,在大良,从初五这天起,赛龙云集大良河,一边敲锣打鼓游弋,一边物色对手,在大良河竞赛的龙船,一般是两艘,都是自发竞渡。
龙头制作文化
传统龙舟的结构包括龙头、龙身(船体)、龙尾、舵、浆五个部分。龙头则是龙舟整体神态表现的重点,龙头大体分为传统龙头和标准龙头两种,传统龙有两个龙角突出在龙头两侧,且龙颈较长,而标准龙则是龙头中央突出一角,且龙颈较短。
龙头通常要选完整的木料进行雕刻,以表现出一种整体流畅美,木材一般选用樟木,樟木雕刻而成的龙头,具有很好的防虫防腐效果,选好木材后,龙头通过打胚、修光、打磨、选龙角、装龙角、选底漆、上色、装配件等工序制作而成。
“龙眼点睛”风俗已延续了多年历史,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三,珠三角顺德、番禺、南海、中山、江门等地近百艘龙舟都会自发聚集到龙眼村太尉庙进行“点睛”,上百条龙船排着队到点睛台等待点睛。据说龙舟过来点睛,是为了把它“点醒”:如果那条龙一直都是昏昏沉沉,很容易‘插沙’(翻船)。
顺德龙头,其嘴大张,舌头稍长,双眼似铜铃突出,双角似鹿角;广州地区东江水系的大狗头龙舟的龙头龙颈很短,龙头硕大;西江水系的鸡公龙头龙舟的龙头,长一米左右,小而上翘,且多染成红色,俗称“红龙”;江西高安县筠阳镇的龙头,上唇及鼻子像大象鼻一样弯卷,龙舟的正前方钉有刻了兽纹的半圆形木板,称为“吞口”。
粽子文化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端午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①顺德口味的裹粽子原料主要使用柊叶、糯米、大米、五花肉、咸蛋黄,个别添加冬菇、绿豆、花生等调配为馅,口味咸鲜香,风味更佳。
②北方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
龙船饭文化
龙船饭是广东省地区传统民俗,珠三角地区水乡龙船文化的重要一环。龙船饭也称“龙舟饭”“龙舟宴”,是佛山龙舟文化的一部分。吃过龙船饭,寓意一年顺利平安、五谷丰登。
龙船饭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犒劳扒丁,让他们吃了龙船饭后更有力量划龙舟,最简单的做法是大米、腊肉、菜干等做成一锅香。大良旧时传统的龙船饭有面?蒸姜、冲菜炒辣椒、节瓜焖鱼头、豆角烧猪肉,村民可用“利是”(红包)来拿龙船饭,有“好意头”(好彩头)的意思。
年顺德“万人龙舟宴”的菜式由五色龙舟饭、冬瓜薏米煲水鸭、秘制彭公鹅、家乡五香肉、凤城野鸡卷拼炸奶等11道顺德“金牌菜”组成,鸡鸭鹅肉一样不少。
咸水歌文化
咸水歌是渔民用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咸水叹。主要流传于中山、珠海、番禺、顺德、东莞、阳江、湛江、新会等地。
咸水歌历史起源:据民俗学家刘大白年考证,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
过去,浮家泛宅的人不断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斗门、顺德等地,以种禾、蔗、蕉、养鱼为主,同时也种桑养蚕,操捕鱼业,人们称他们为“疍家人”,讲疍家话为主。他们在开发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产生了丰富的民歌。
咸水歌已被列为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一度被遗忘的咸水歌重新走进公众视野。近年,顺德大良组建了一队具有代表意义的咸水歌队,大良新滘凤翔小学的咸水歌队,从学校开启咸水歌的传承模式,培育了一批咸水歌新生代。
咸水歌
龙舟说唱文化
龙舟说唱,又称“龙舟”、“龙舟歌”、“龙洲歌”或“顺德龙舟”,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其他粤语流行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申报的“龙舟说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龙舟说唱来源:《岭南俗文学简史》称其“产生于明代末年或更早,盛行于清中叶以降,是粤方言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歌谣之一”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为二:一是由一名原籍为顺德龙江的落魄子弟于清乾隆年间首创;二是由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向龙王爷口唱消灾纳福、驱邪保境的颂词演变而来。
龙舟说唱主要是以顺德腔为正宗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其主要以清唱为主、说白为辅。演唱时一人手执木雕小舟,胸前挂小锣、小鼓,边唱边敲,掌握节奏。艺人演唱的唱词一般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
说唱内容涵盖了众多广泛流传的古典民间故事与传说,尤以描述岭南地区的生活琐事见长,并掺杂当地的俚言俗语,蕴含大量的民俗信息。代表剧目有《八仙贺寿》、《金星戏窦》等。
清晖龙舟说唱片段
是不是感觉意犹未尽?
想知道更多顺德的龙舟文化?
赶紧来参加
大良“龙腾线上竞渡凤城”
端午节系列活动!
学到顺德龙舟文化的同时
还有机会赢取龙舟币
兑换消费券等惊喜大礼!!
你还在等什么
赶紧戳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3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