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网络中国节端午节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19-9-4 9:57:14   点击数:
端阳采撷

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竟,

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妇把景撷。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习俗内容一、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之龙风船妙极华丽。”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消灾。

旧时,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崇、攘灾异、事事如意。

二、挂艾草和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三、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台南有取午时水打铁的传统,利用午时水的至阳之气,可让各项铁具更坚固耐用。

四、端午浴

端午日洗浴(浴兰),浴兰汤,是西汉末礼学家戴德著作《大戴礼记》记载的古俗。但这里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煮水洗,或用艾、蒲、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端午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五、端午食粽

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后来到了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端午节的诗歌欣赏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端午六幺令·天中节(汉·王充)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







































白癜风又快又好的偏方
白癜风最好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305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