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都放假三天到七天不等

发布时间:2016-11-28 20:50:55   点击数:

  “作为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放假三天到七天不等,为什么偏偏重阳节不放假呢?”在重阳节到来之际,作为国庆长假还未休息够的小编,呼吁将重阳节设为国家法定假日。

  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奇数六个偶数,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节日。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集中在奇数上,它们分别是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数日数奇奇相逢。一月又称正月,正月正是传统的大年初一,一直到初五都是正规的节日。三月三是沐浴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九月九是重阳节。十作为从头开始,已经是数字的结束,后面的也不被中国人所重视。

  由此可见,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数之上,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有理由相信,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奇数又被认为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九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是大凶日。

  这一天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赏菊、饮酒、吃蟹。登高是本质意义,后三者是附加活动。

  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这就是躲避,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相传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

  在道教的传说里有生动的描绘,道士费长房告诫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办,晚上回来见家里的猪羊都已死去。这个故事形象地说出了九月九之毒之凶。

  这一天的另一个仪式是在头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和艾草一样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伪装的意义。王维《九月九日怀山东诸弟》中,“遥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记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动。它强调的是全家躲避,要数一数是不是丢下了一个人,丢下者就会被瘟神捉走。

  由此可见,奇奇相逢的日子被称为节日,举行特殊的仪式和活动,是中国人为了保卫生命的积极措施,

重阳节的来源

  重阳节,早在战国已然形成,直到唐代走入民间,是固定在农历九月初九的一个传统佳节。

  根据《周易》的理论,“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所以九月九,就是九又重九、阳数相重的日子,这才有了“重阳节”的名称由来,也称“重九节”。

  1.祭祖

  重阳节几乎是处在年尾时段最后一个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阳节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必须要依靠前人总结的教训、祖先遗留的智慧来耕织种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种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人,对于先祖的无限敬重、对于祭祀的高度重视,都由此文明根源而来。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么,重阳节能被列入“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就可见这个节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因此,重阳节的第一个节日主题,就是“祭祖节”,这是一个游子风尘归来、全族祭奠先人的节日。

  从而我们才看到有关重阳节最著名的那首唐诗,诗行里传达的是这样一种情感基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初九,宗族亲人都在故乡从事着重阳节的风俗活动,唯有王维一人独在异乡、独自寂寥,他才分外怀念故土乡亲,怀念手足兄弟。

  2.登高

  这首诗中,同时还提及到了重阳节的第二个节日主题,就是“登高节”。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望远。

  望远,当然是为了观赏美景,观赏漫长的寒冬到来之前、最后的一瞬绚丽秋景;

  而登高,传说是为了避灾,因为有民间故事讲到,古时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来后发现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远走的家人无恙,——虽然这是个遥远的故事,但是流传到风俗习惯里,上至帝后、下至民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

  重阳节登高望远的风俗,要举家出游、倾室而出,就如同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也是要全家出游,外出踏春。

  如果说,三月三的春游,是在蛰伏了漫长一冬之后,于天清地朗的暮春之日,舒活筋骨,迎春“踏青”;

  那么,九月九的秋游,就是在进入一季冬藏之前,于秋高气爽的暮秋之时,健身祛病,登山“辞青”。

  全家人要同在春天迎来新一年的希望、释放活力,全族人也要都在秋季送走这一年的病邪、告别青翠。

  3.敬老

  杜甫有一首《登高》诗,虽没明说是重阳登山,但的确是秋末登台,他写尽了一种寥落老态的悲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果不到行至暮年,活力无限、前途大好的中青年群体,确实很难了解沧桑老者那一份身体力不从心的叹息、生活希望沉沦的无奈,是像杜甫诗里描绘的那样,多病缠身,霜鬓苦颜,落叶声哀,登台步迟。

  所以,重阳节的第三个主题意义就凸显了出来,重阳节,也是“敬老节”。

  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就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重阳节由此有着为老人祝寿吉祥、祝祷长寿安康的节日寓意。

  形容人到晚年,最常见的就是李商隐的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以及他另外一句经典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还有刘禹锡诗里的老当益壮的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夕阳散发余热,人间看重晚晴,桑榆晚景幸福,这都是非常美好而温暖的景象。

  尊亲孝亲,该是任何家庭里永恒不改的话题;

  敬老爱老,这是任何社会中体现文明的标度。

  在人生暮年,心境不免走向苍凉,身体不免走向老态,生命不免走向衰落。但是,依然可以有“夕阳无限好”的另外一种人生状态里的美,依然可以有“为霞尚满天”的另外一份璀璨光华绽放给人间,那是蓬勃朝阳不及的大器晚成,是正午日头不懂的成熟厚重。

  处在一年秋尽、行至岁末的重阳,如同经过一天运转、行至暮时的夕阳,提醒着人们去关爱、去感谢、去敬重,那些经历一生奉献、行至晚年的老者。

  4.菊花节

  重阳节,落木萧萧下,群芳纷纷谢,此时只有菊花,盛放傲人骄姿,独揽天地秋意,所以,当中国文化中提起重阳的时候,就必与菊花紧密相连。

  比如孟浩然唐诗里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友人把盏对菊、共话重阳;而李清照的宋词写“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冷孤节,一人挨过,她也要把酒菊花丛,愁饮菊花香。所以,在独属于菊瓣长长的重阳深秋,菊花与重阳活动形影不离,重阳与菊香飘摇融为一体。

  重阳,是一个赏菊的节日;菊花,是属于重阳的主角。因此重阳节的第四个节日主题,就是“菊花节”。

  中国人爱重一种植物,绝不仅仅是贪图它的芳姿本身,而是看重植物承载的文化内涵,是爱那一层贴给了某种植物专属的文化标签。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

  爱梅,是爱它“寒梅傲雪”的“傲”骨;

  爱兰,是爱它“空谷幽兰”的“幽”情;

  爱竹,是爱它“咬定青山”的“坚”劲;

  爱菊,是爱它“人淡如菊”的“淡”然。

  来源:网络









































蓝色骑士专访中国杯帆船赛创始人之一
宝宝厌奶怎么办nbsp教你五招轻松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26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