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张伦老师散文南国秋韵nbsp

发布时间:2016-11-26 0:28:53   点击数:

新民,犹如一颗珍珠美玉镶嵌在遵义市播州区的南部,东,北部连接尚嵇,西部与三合,苟江接壤,南隔乌江河与开阳息烽两县相望,清水河流域穿境而过,三矛公路贯穿全境,通村公路四通八达,黔北民居随处可见。

这里曾拥有有亚洲扬程最高的石山水泵站,中国药业总公司三大杜仲种植基地之一的马坪乡杜仲林场,建成发电比乌江渡水电站还早的石笋沟水电站,有在黔北乃至贵州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官田坝李氏文化,有红军抢渡乌、北上遵义、扭转中国革命战局的银江,有曾辉煌一时,留下众多传说的银峰观音,有富有历史传说的三关口,有建在深山,鲜为人知的古老建筑。乌江跨越,谢江水,石笋沟,乌江河的美景美不胜收,在新民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之下,借助长江旅游开发的东风,这个昔日落后的南部边陲小镇,正以它独特的魅放光溢彩,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小传

张伦(张继涛),男,遵义市播州区新民镇人,曾任职于遵义县马坪乡马坪小学。

南国秋韵

南国的秋天总算姗姗而来,虽然高温高热还偶施余威,但那树的梢头飘落的一片片稀稀拉拉的黄叶,都在诉说秋的临近,秋的衷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呀!南国的秋天更像一个袅娜的、羞涩的少女了。

清晨,慢步在校园的林萌路上,秋阳透过树荫的罅隙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凉的秋意,柔柔的,暖暖的。靠在树干上,似乎看见湛蓝的天空有南归的大雁,啊,它们是回家吗?偶然就想起一首古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乡思。”啊,秋天也是相思的季节。

故乡这个时候怕是深秋了吧?!那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小燕子,你们感到秋凉了么?准备好南来了么?你们还是我去岁在故乡遇到的那一对么?!啊,故乡秋天那点缀在漫山遍野丛林中的红叶,还是那么壮美吗?“停车坐爱枫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虽略显萧瑟,我却深爱故乡的秋天。

傍晚,起风了,窗前的棕榈树在夕阳的余晖中发出沙沙的声音,在中午的太阳光中还耷拉着脑袋的棕榈树叶,此时似乎也精神焕发了,伴随着瑟瑟的秋风翩翩起舞了,那曼妙的舞姿,轻盈而飘逸。地上的落叶伴随着刚被秋风刮落的黄叶在半空中飘啊飘,映衬着落霞的余光,更像一片片金叶子。偶有几个顽皮的童稚高高举着圆润的双臂,随着金叶子飘飞的方向追逐嬉戏。啊呀!孩子的嬉闹声,树叶的沙沙声,瑟瑟的风声,多么和谐、悦耳的乐章。这是大自然的慷慨赠予吗?我想,是的。

啊,醉了,醉在了南国的秋风里!原来,不管是故乡的深秋也好,还是南国的初秋也罢,都是宽容而多情的。不过故乡的秋天却更像一个健壮的青年,粗犷而豪迈,南国的秋天却犹如婀娜的少女,婉约而不失典雅。不过,此时我是陶醉在了南国的秋天里。

年10月于广东东莞

端午幽思

今年的端午是在岳父家过的,这是在我人生的四十九个春秋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在我自己的家以外过的端午。菜品极丰富,跟过年差不多,岳父母待我如上宾,跟舅哥推杯换盏,喝得面酣耳热,相谈甚欢,一家人其乐融融。饭毕,妻提议出去走走,说是游百病。啊,对,我的故乡也是有端午游百病的习俗的。

于是一家人相跟着往外走。

来到屋外,天已黄昏,街上的人却渐次多起来,不断遇到熟悉的人点头招呼,互致问候。走到百花湖,独自找了一块靠近湖边的石头坐了下来,凉风习习,眺望着空阔的湖面,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的空灵,思绪似乎回到了从前……

“想什么呢?呆呆的!”一个温和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一下子把我唤回了现实。

哦,是妻。我连忙站起来。

“没,没想……”

“那刚才叫你几声都没回应?”妻的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意,“回吧,好像是要下雨了。”

这时我才感觉起风了,湖面上传来波浪撞击发出的啪啪声,天空中阴云四合,似乎是要下雨了。

“走吧!”我拍了拍妻的肩。“我想起了我妈和与我妈有关的端午节。”我不想向妻隐瞒什么,也没有必要隐瞒。

那时父母都还健在。我们兄妹五人,我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父母就我一个儿子,因了父亲那种与生俱来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在家庭中我的生活待遇总是比姐妹们优厚,这种所谓的优厚待遇不外乎就是在家里偶尔吃得上肉的时候多给我的碗上夹两片肉,抑或是在煮好的面条下面偷偷埋下一个鸡蛋,由于那时候物资匮乏,生活艰难,这些在我的记忆中就显得弥足珍贵。

尽管生活艰难,但节照例还是要过的。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所以人们都很重视,我家也不例外,母亲没读过书,是文盲,她当然不知道屈原,但过端午的习俗母亲却一点也不含糊,记得母亲时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五月端阳七月半,三十晚上任你干!”不过我始终觉得这句话也仅仅是在母亲口头说说而已,在那个年代要让一家人吃上一顿真正意义的大餐——“任你干!”那根本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不过母亲总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将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每逢端午节,父亲总是照例要起大早的,然后拿着镰刀去野地里割艾草,回来扎成两个很好看的艾垛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辟邪,母亲也常说五月是毒月,不过在我的故乡割艾草这一习俗确实是由来已久,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如此。

接下来几个姐姐就帮着母亲准备午饭,午饭照例是吃抄手(我家乡不叫饺子叫抄手),肉是父亲头一天就买好的,不多,约三斤,须留下一半做晚饭,剩下的才用来包饺子。皮是三角形的,母亲做的馅儿特香。母亲做馅很讲究,先用父亲早已磨得很快的菜刀将肉去皮,然后将去了皮儿的肉刀成薄片,再摊开在砧板上剁,翻来覆去的剁细,砧板发出的笃笃声甚是悦耳,至今依然在耳边回响。肉剁好后开始和馅,母亲做的馅儿往往要加韭菜、黄瓜,割韭菜自然是我的任务,我家的旁边就有一大片野生的韭菜,一到端午节前后总是长得很茂盛,韭菜割回来后几个姐姐七手八脚拣择清洗剁细,黄瓜也一并剁成泥状沥干水分交给母亲,母亲说黄瓜馅吃起来不腻,而我当时在心里是暗笑了的——肯定是肉少了才加的。直至后来我成年后才知道母亲说的是真的,我现在做饺子馅儿也沿用了母亲的黄瓜馅儿,吃起来既爽口,又不油腻。

母亲做馅儿的动作也很好看,她先将姐姐们切好的韭菜和黄瓜倒进盛好肉沫的盆里,再加入适量的盐、生姜末、花椒粉之类,然后左手扶着盆沿,右手拿着筷子不停地翻卷,一边搅着,肉馅儿的香气便溢满了整间屋子,这时我的眼睛总是沿着母亲那双纤细而粗糙的手骨碌碌转个不停,看着我的馋样母亲总是投以温和的一笑,我却看得出母亲的眼里溢出的是满满的爱。

馅儿和好了,看上去绿绿的,煞是好看。不一会儿,几个姐姐就将它们变成一个个燕尾似的饺子,装满了一筲箕,摞得整整齐齐。这时母亲已将一锅水烧开,就等着饺子下锅了。临近中午,饺子煮熟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母亲总是先盛满满一碗放在我面前,示意我先吃,同时没有忘记叮嘱父亲吃饺子前要将她早已兑好的雄黄酒浇在房子周围,驱邪消灾。我们总都会等父亲做完这一切后,才开始动筷子,尽管我早就已经垂涎欲滴了。用筷子夹一个饺子放进嘴里,一口下去,满嘴的清香,令人久久回味。

在故乡,端午节早上的粽子,中午的饺子是必不可少的,晚饭也依然很丰盛。记得满桌的菜除了肉外基本上都出至母亲那双勤劳的巧手,特别爱吃母亲做的粉蒸肉(偶尔还会有几块排骨),下面用四季豆或土豆打底,肉吃起来嫩嫩的,不肥不腻,另外就是土蔊菜、韭黄、咸鸭蛋这三样菜是必不可少的,至于为什么,母亲似乎没说,我也没问,因此,至今也没有弄明白。

母亲没文化,但她的宽厚、善良和热情好客却是我们那里远近闻名的。在我的记忆里,就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端午节,姐姐们刚包完饺子准备拿到灶上交给母亲煮,很突兀的一个粗嗓门在门外响起:

“王大姐(我母亲姓王)——你的抄手煮熟没得?我们又来嘞!”

附和着几声如鸭叫般的“嘎嘎”怪笑,这笑声今天听起来极不舒服,浑身起鸡皮疙瘩。我很不情愿地拉开门,只见门口站着三个人,我认得他们是乡里的干部,老是用下乡之机到我家蹭午饭,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丝不快,今年的端午又注定不得安宁了。母亲却一边跟他们打招呼,一边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家,每个人面前还多了一杯母亲自制的土茶。不一会儿,母亲的饺子煮熟了,看着那三个人狼吞虎咽的吃相,我内心的不快却更浓了,果然,当我去厨房放碗筷的时候,只见母亲蹲在灶台后面喝着煮饺子剩下的汤。

“妈……!”我哽住了,两颗泪珠从眼角滑落。母亲站起身来,脸上依然挂满笑意,摸摸我的头,温和地说:

“没事,我吃过了,饮食嘛有就多吃点,没得就少吃点,总不能怠慢了客人,乡下人嘛,总不能让人家背后说我们小气!”

说完,转过身子麻利地收拾起灶台上的碗筷。当我回过头看着那三个离去的人的背影时,心里不经意间涌起一丝莫名的恨意来。若干年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理解了母亲。我的目不识丁的母亲啊,您教会了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在我家除了母亲的饺子,过端午节还有一样食品是必须要说的,那就是父亲包的粽子。

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在我们当地算是有文化的人,而且父亲还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或遇邻里红白喜事时,人们总要请父亲去写对子,又因了父亲的为人处世公正不阿,端严有度,每逢村人邻里有什么矛盾纠纷,甚至是家庭琐事,都会请父亲出面调解,而调解结果也总能让双方心悦诚服,这一点我特别佩服父亲,总也想不明白他是怎么做到的。所以在我们当地父亲是颇受人称道的,说他德高望重也不为过!

父亲包粽子是很花一番心思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临近我家老宅不远有一条小河,到了春天河边会长满粽叶,接近端午的时候父亲会去采摘许多粽叶回来,有时粽叶不好或不够,父亲就会到院子外面的竹林里拣拾从竹笋上掉下来的笋壳叶跟那些采回来的粽叶放在一起备用。到了端午节的前一天,父亲总会吩咐姐姐们拿出他搜集的粽叶,用温水浸泡,反复清洗干净并沥干水分,然后拿出母亲年前就已备下的糯米反复淘洗干净,同样要沥干水分——这些事通常是大姐做的。待一切准备就绪后,父亲便开始包粽子了,父亲左手拿起粽叶(大的一张,小的两张或三张镶起来)右手拇指合着食指、中指只轻轻一捻,左手掌里捏着的粽叶就成了一个锥形的如漏斗状的粽子雏形,然后开始装糯米,一边装一边用一支筷子轻轻地将糯米插紧,装满糯米后就用右手将超出的粽叶折回来用左手拇指紧紧压住,再用右手抽出一棵事先准备好的绳子,这捆粽子的绳子是精选的稻草或棕树叶子,要用水淘洗干净晾半干,用时才有韧性。父亲捆扎的粽子煞是好看,整体呈锥形,几个角尖尖的,棱角分明,下锅怎么煮都不会散,就像父亲的为人。父亲年轻时本来是可以谋到一份教书的工作的,就是由于为人正派,不愿求人,才错失了这次机会。每提起这事,母亲总还心存芥蒂,说父亲如果当时去求求人,一家人的生活条件也许会有所改观,父亲却总是报以沉默或理解的一笑。

父亲在世时,每年的端午节我们一家都能在端午节的早上准时吃到父亲包好的经母亲精心烹制的香气四溢的粽子。

现在,母亲的饺子,父亲的粽子都只能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了。仁慈的地母啊,愿在您的怀里永安父母的魂灵!

年6月于遵义

关于我们

专注介绍家乡,宣传家乡,多角度展示家乡地域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最新的家乡动态,请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白癜风根治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25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