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小宜的读书笔记由屈原想到端午文化的传

发布时间:2016-11-10 2:37:19   点击数:

文章转自中青网原作者:雷钟哲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节日内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也是如此。

  说到端午节,屈原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人物。因为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比如吃粽子,就和屈原直接有关。

  相传当年屈原看到楚国山河破碎,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江。百姓为了不让河中鱼虾吞噬屈子遗体,将饭团纷纷投入水中;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遂将其包裹起来。这就形成后来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和节日包、食粽子的习惯。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可是,他的才能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于是挑拨离间,而怀王亦不明察,结果“王怒而疏屈平”——从此疏远了屈原。

  事情至此,可能会有各种结局,比如“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战国时期,自由迁徙恐怕也不是困难的事情。但屈原偏偏不是这样,“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即便怀才不遇、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自己的楚国,心里挂念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能表现出这种情怀。然而终于无可奈何,不能如愿报效国家。

  于是,这位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披散头发、脸色憔悴,来到了汨罗江边。在这里,他和一位渔父有过一次震撼心灵地对话——

  渔父:“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人见放。”

  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的意思非常明确,他是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也答得干脆:“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说完怀抱石头、投江而死,没有一点折腰妥协、同流合污的余地。

  后世人们祭奠屈原,以至形成一个传承久远非常隆重的节日,其原因,就在于他关心民瘼、忠于祖国;追求真理、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信仰坚定;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当然,屈原的选择也是他性格的必然。对此,晚于他年出生的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就对此不以为然。他在遭贬赴任长沙途径汨罗江时,写下非常有名的《吊屈原赋》,其中就有“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游历九州任择君,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但是司马迁说,我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正是屈子伟大的地方。现在想来,如果他不投江,他就不是屈原;他是屈原,一定就是投江的命运。这是他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屈原对于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不正是需要的品德?坚定信仰、毫不动摇,不正是应有的忠诚?忧国忧民、家国情怀,不正是亟待的担当?由此就能看出,端午节——推而广之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假日经济的“猎物”,更是根脉代代传承的基因。千万不能用舌尖上的享受稀释了文化的结晶,淡漠了文化的传承。

  再说几千年来,围绕端午节已经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比如在诗词创作方面,就有辉煌传世的作品。宋代韩元吉的“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形象地写出了古人对粽子的喜爱。北宋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则把端午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酒的场景描绘得生动传神、极具美感。陆游笔下的《乙卯重五诗》:“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更是文字华丽,把端午欢乐极尽铺排。此外,北宋张耒的“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虽则数语,但悲苦凄情纸面凸显。不惟宋代,唐代也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作者端午时节对屈子的怀念之情,对昏君奸臣的憎恨鞭挞。唐代以降,亦是如此。就连伟人毛泽东也在年秋,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献身精神;一部《离骚》终生喜读。可以说这些诗词,为端午平添了肃穆厚重的氛围。

小宜的读书笔记:

习近平书记在十八大时候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小宜认为,要复兴中华民族,首先要培养国民对祖国的归属感,要培养国民对祖国的归属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而作为中华文化的其中一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因有两个,一是参与的人数广,几乎全国都会庆祝传统节日;二是寄托在节日里的文化品德多种多样,如清明重阳的尊敬长辈,端午的家国情怀,中秋团团圆圆的家庭观。可以说,保留传统节日,就是发扬传统美德。

不过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商家对传统节日添加了不少商业气息,却淡化了节日里的文化内涵。天价粽子,豪华月饼,就是典型的把节日简单异化成吃的文化,却把道德文化丢弃一旁。虽知道,品尝节日食品,只是节日的其中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节日,更不能代表其文化内涵。可是,在错误的引导下,大众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重新引导大众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宜教育培训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治白癜风太原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17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