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文化影响 >> 知识库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又叫重午、重五、“端”亦“初”,是开始的意思。农历的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初五”也就可以写成“端午”了。
因为“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又叫“重午”。
古人常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端午可谓“端阳”,重午又谓之“重阳”。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到了唐代,因避唐玄宗八月五日生辰之讳,由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近代学者考证,端午节原是古代民族的“龙子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更有赛龙舟的习俗。古代赛龙舟是吴越民族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保护权,并有了断发纹身的习俗。在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时,将黍米煮熟,裹在树叶里,扔进湖水中,献给龙神吃。
唐宋时期,龙舟赛最为盛行。唐代诗人张建封在他的《竞渡歌》中这样写道:“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幹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须臾戏罢各西东,竞脱纹身请书上。”
据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对端午节的来历有较详细的考证,确认端午节是我国古代民族的“龙子节”。它是祭祀龙——传说中祖先的日子。
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族标志,即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伏羲、女娲、颛顼、禹都是龙族著名领袖,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后人也把这些著名的祖先视为龙。
古人经典说:“伏羲人面龙身”、“靡(禹之父)死,三岁不腐,剖以吴刀,化为黄龙,是用禹出……。”华夏族的后人从此有了祭祀龙的盛典,端午节便是其中最隆重的节日。
古人认为,龙是主宰一切的神灵,天地有金、木、水、火、土,分由五龙主管。《汉书.匈奴传》有“五月,大会龙城”的记载,以五月五日最为隆重。在举行龙祭的同时,逐渐有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挂蒲剑、洒雄黄水、带荷包、捉蛤蟆等活动。
后来,人们把这个节日和屈原沉身汩罗江的日子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成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了。
相传在战国时候,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在的家乡(今湖北省秭归县),屡遭秦国的侵略,百姓痛苦不堪。屈原向楚怀王建议联合齐国抗击秦国,楚怀王不听他的主张,反被张仪骗到秦国遭软禁,终忧虑成疾,不久便死在了秦国。听到这一消息的屈原悲痛万分,给新即位的顷襄王上书,望选将练兵抵抗秦兵。顷襄王听信奸臣佞言,将屈原剥职流放。公元前年,秦国出兵攻下楚国的郢都,逐亡楚国千余里,百姓、士兵尸横遍地。屈原看到到这种惨景悲痛欲绝,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中自尽。当地百姓划舟打捞数日无果,怕鱼虾蛟龙咬食屈原遗体,便在江中敲锣打鼓驱赶鱼群,并放入粽子喂鱼虾。之后,为纪念屈原的忠贞爱国,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划龙舟到江中投放粽子、敲锣鼓,一直沿袭至今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全国这天都在吃粽子。我们西北地区以江米小枣粽子为主,其馅心是以小枣、果脯常见。三角形状比较多,也有四角、枕头形的,还有形若小宝塔的,长及尺许,品种有桃花粽、八宝粽、火腿粽和碱水粽等。个头大者每只重约一斤,小者一两。
据传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西晋人周处写的《岳阳风土记》中就有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各角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记载:“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到了唐宋,粽子已经成为节日的名食了。唐明皇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唐人姚合的“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表明了当时粽子已经成为民间美食了。
可以说,端午节也是卫生节。这一天,人们要洒扫庭院,清腐除尘,采艾蒿悬于户上,并用艾叶、艾根把成老虎样子的艾虎挂在门楣中央;有的把菖蒲做成宝剑形的蒲剑挂在屋檐下;有的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澡和喷洒房前屋后,墙根角落。据说是为了驱虫避邪,消毒杀菌,保人安康。
“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这是明代《山堂肆考》一书中所记载的,可见此俗由来已久。
在旧时,由于文化落后,科学不发达,人们把驱邪视为一种精神文化和身体安好的依托,形成了我国文明历史的文化,并传入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其实,这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得出的卫生科学。由于五月气候转暖,瘟疫易生,而艾有很强的灭虫功效。因此,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有着远远的实用性和科学价值。显示出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对健康的重视。远涉重洋,传往国外,说明艾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小时候听说门楣上挂艾虎能避邪驱虫,现在知道它有杀菌灭虫功效,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遗留下的一种卫生习惯。
目前我们不认为它可以避邪这种迷信了,但它为什么有驱虫的功效呢?有必要把艾叶了解一下。
艾叶,又称艾蒿和家艾。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五月初是艾生长的旺季,含艾油最多。艾叶性微苦,温,芳香,无毒。它含有的水芹烯及芳香发油缘故,有驱虫之功,杀菌之效。蚊香中艾叶是主要成分,实验表明,可灭杀蚊蝇和跳蚤。
“艾炙之则透绪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这是《本草纲目》中对艾叶用于针炙的评价。
在医疗上艾叶用处很多,煎水内服,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等妇女病有疗效;制成的片剂和注射液,对胃癌、淋巴肉瘤、肝炎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经过蒸馏得到的艾叶油,能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疾病。也有人把艾叶油用于香料油,它具有强烈的青草气和凉爽感。
近些年有人把艾叶加入到了食品中,蒸米饭或用艾叶汁和面蒸馒头,有助消化作用。
据说法国有一种叫“味美思”的葡萄酒,其主要香料就是艾叶的汁,此酒清香甜苦,能开胃,增加食欲。
在端午节除了挂艾草、孩子们头戴五色线外,还要在屋子里洒雄黄水,并涂在孩子们的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一些,以避除毒虫、蚊子叮咬,驱散瘟疫毒气。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主要成份是四硫化四砷,有杀菌、解毒、清热作用。临床上配伍内服可治惊痫、咳嗽、痛疽疮毒;外用治蛇咬伤、神经性皮炎、癣虫等。但是,千万不要喝雄黄酒,因为雄黄遇热或烧蒸后,就会成为三氧化砷,是一种剧毒。这里还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五月初五,许仙摆席与白娘子共享,白娘子高兴时喝了雄黄酒而原形毕露,变成白蛇。虽是神话,却足以说明雄黄酒的毒性之大。
东晋化学家葛洪认为:雄黄、丹砂、曾青等五种矿物质药物为“五石”,具有“杀精魅,邪恶鬼”的功效。把矿物视有神功,并加上迷信色彩,无非是想说明它的作用之大。
过端午节大多数人只知道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等习俗,熟不知在五十多年前还有捉哈蟆的习惯。
我小时候,在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带领下,到河边、池塘边捕捉蛤蟆。然后在蛤蟆口中塞进一锭墨,悬挂在屋梁上,或其它背荫的地方慢慢晾干,做成“蛤蟆锭”。这是一种外用药物,它有消肿、清热、解毒效益。
不知为什么,小时候特别能起腮,几乎每年夏天腮帮子肿得大大的,胳膊被蚊子咬得也特别粗。这时大人们会取下“蛤蟆锭”,把它碾成沫,用水拌湿成糊状,然后淌在肿的地方上,三四天后会慢慢好起来。我长大以后,自己也会涂抹了,哪有肿痛和蛟虫叮咬的疙瘩,涂抹上些就可以消散掉。
有意思的是,好像这天蛤蟆知道人们要捉它们似的,都躲了起来。平时“呱呱”的蛙鸣声这天就听不到了,很难捉住它们。于是就有了“蛤蟆躲端午”这句话,其实还是因为人们出来的多,惊动了它们。
后来这一习惯逐渐消失了,一是人们懂得蛤蟆是蚊虫的天敌,是益虫。二是周边水塘不多了,蛤蟆也少了,甚至不见了。三是随着卫生知识的普及,起刺腮的人也少了。
“香包襟上带,娃娃逗人爱。”这是人们在五月端午时给孩子们带香包时常说的一句话。
香包要缚五色线,和荷包相似,只是比荷包小很多。上面同样绣了花卉、鸟兽、鱼蝶等,艳丽多姿,栩栩如生。
香包里装有苍术、细辛、白芷、丁香、甘松等香料,带在身上即好看,又能除蚊虫,驱毒保洁。
人们还把菖蒲采来,做成宝剑形的蒲剑,挂在房门上,用以避邪散浊气。
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分石菖蒲和水菖蒲两种:石菖蒲以根茎入中药,性温,味苦辛,有开窍、豁痰之功。主治疾厥昏迷、癫狂、惊痫、热病神昏、耳聋等症;水菖蒲可制成高效农药,因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驱风、健胃、提神、通窍及杀菌的作用。
每逢五月端午,我国许多山区农村,各户在这一天一早要把嫁出去的姑娘请回来,太阳落山前再送回去。这一风俗很少见,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至文公,下至黎民对他都很敬重。可后来因为女婿在放粮中被举报有贪污行为,孤偃不顾女儿劝说,将女婿进行了惩罚。从此女婿对狐偃恨之入骨,决定在五月端午这一天杀掉狐偃。可此心被狐偃女儿识破,她连夜逃回给父亲报信。
端午这天,狐偃派人到女婿家,女婿以为大祸临头。不想来人递上请帖,请女婿女儿回家过节。这让女婿又惊又喜,见到岳父下跪叩头认罪,狐偃连忙搀起说:“其实你放粮拿小贿并不足以重罚,只因你为吾婿,要做表率。你有冤恨,一时起杀心,老夫不感意外,也不怪你。女儿救父危难,尽了大孝,望贤婿看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这一席话,让女婿大为感动。从此,女婿对狐偃倍加尊敬,对狐偃女儿更加恩爱。狐偃在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要接女儿回家过节,老百姓也纷纷效仿。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