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文化影响 >> 四大名著中的端午习俗
战继忠,年生,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谢村人,年毕业于闫景中学,后在本村及裴庄职业中学执教,年退休。终生酷爱无线电,喜好文学创作。年起,参与编撰《谢村村志》,约15万字,已经付梓。
编者按:有关端午节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比如爱情传奇《白蛇传》,杜甫的《端午日赐衣》,以及苏轼的《屈原塔》等。“四大名著”也不例外,其中不乏从东汉到明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过端午节的习俗。作者是个有心人,经过认真梳理,在炎黄子孙吃粽子的同时,又端来一盘文化大餐供读者品尝,味道如何,自己体会吧。(本刊编辑:孙爱国)
一、《红楼梦》中的端午习俗
《红楼梦》中关于端午节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24、28、31、62这四个章回中。有的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勾勒出节日的繁荣景象,让相隔百年的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红楼梦》第24回写道,贾芸为了能在贾府内谋得一份差事,借了些银子,在端午节前夕买了一些冰片、麝香等香料孝敬王熙凤——
贾芸对王熙凤说道:“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因此想来想去,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适,方不算糟蹋这东西。”一边说,一边将一个锦匣举起来。
因贾芸投其所好,在王熙凤想到之前,就准备好了过节用品,深得王熙凤欢心,也因此在贾府中谋得了差事。
第28回,端午前夕,众人得到元妃赏赐后发现唯独宝钗和宝玉的礼物与其他人不同。宝玉觉得奇怪,怀疑被人弄错了。因为在他心里,只有一个林黛玉。他觉得,自己有的,林妹妹也应该有。但袭人的话却证实了这不是失误,也不是传错——
袭人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出来,却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吗?”
袭人道:“老太太多着一个香玉如意,一个玛瑙枕。老爷、太太、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香玉如意。你的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和数珠儿,别的都没有。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儿,两个锭子药。”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会错了呢。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我去拿了来了的。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
元春给贾府众人赏赐端午节礼物,宝玉和宝钗的礼物一样,而黛玉和三春的礼物一样。因此有人认为,这可以解读为元春喜欢宝钗,暗示将会选择宝钗作为自己的弟媳妇。毕竟以贾元春的身份,喜欢稳重端庄的宝钗再自然不过的。
因宝玉和宝钗收到的礼物与自己不同,让黛玉十分不悦,她本就因“金玉良缘”有了心病,现在更是多心。而宝钗本想进宫选秀,为门楣添光,她对宝玉虽然颇有好感,但向来克己守礼,不以儿女私情为念。因为元妃的端午赏赐,更是下意识远着宝玉“避嫌”。
黛玉的不悦,宝钗的有意避嫌,惹得宝玉心绪不佳,回屋后发现自己的扇子被丫鬟晴雯弄坏,便和她吵了起来,惊动了一屋的丫鬟,黛玉听说过来劝解。于是有了《红楼梦》第31回中的情节——
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林黛玉进来,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的一笑。
此处说明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在端午节也是吃粽子的。聪明的黛玉,借用粽子提醒大家,虽然心情不好,但毕竟是节日,还是不该迁怒于人,传播负面情绪。
在《红楼梦》第31回中,还有一些关于端午节习俗的描写——
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蒲艾簪门,虎符系臂”,这八个字说得很简单,但其中涵盖的内容却很丰富。这里面的“蒲”就是蒲草,外形呈剑状,端午期间挂在门上起镇宅,辟邪作用。“艾”就是中医用的艾草。簪门,就是插在门上。将蒲艾插在门上,蕴含着驱邪避秽的意思。虎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此处是指画有虎图案的布。端午节这天,人们把虎符戴在孩子们的手臂上,用来避邪护身。
端午节是一年中的大日子,这一天,被认为是“恶日”。按照习俗,在这一天已出嫁的妇女是需要躲回娘家的。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她无处可去,所以作为娘家人的王夫人把薛姨妈接到自己府中过节。
另外,在《红楼梦》第62回也描写了当时人们过端午节的民俗——
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个人,满园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里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此段描写了端午节期间香菱、芳官等人坐在花丛堆中斗草玩耍的热闹情景。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属于端午民俗。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古人将除蒲艾以外的其他草药保留下来用作比赛,或武斗,两人各持草茎的一端,然后同时用力去拉,先断者为输家;或文斗,以对仗的形式互相对草的名字,答不上者为输,在收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比赛的乐趣。
二、《西游记》中的端午习俗朱紫国国王在取经途中,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惩恶扬善、治病救人、普济苍生。在众多被救者中,恰巧有一位是因端午节吃粽子落下疾病。从这一段描写不难看出,古人对粽子的热爱。《西游记》第69回这样写道——
唐僧师徒一行人来到毗邻西天的朱紫国。恰巧赶上国王病重,师徒四人为国王诊治,问起国王患病缘由,国王告知说,三年前,正值端阳时节,他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这时来了一个妖精,国王受了惊吓,把粽子凝滞在内,日后,国王又思念被妖精掠走的王后,因此得了此病。
国王道:“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忽然一阵风至,半空中现出一个妖精,自称赛太岁,说他在麒麟山獬豸洞居住,洞中少个夫人,访得我金圣宫生得貌美姿娇,要做个夫人,教朕快早送出。如若三声不献出来,就要先吃寡人,后吃众臣,将满城黎民,尽皆吃绝。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无奈将金圣宫推出海榴亭外,被那妖响一声摄将去了。寡人为此着了惊恐,把那粽子凝滞在内,况又昼夜忧思不息,所以成此苦疾三年。今得神僧灵丹服后,行了数次,尽是那三年前积滞之物,所以这会体健身轻,精神如旧。今日之命,皆是神僧所赐,岂但如泰山之重而已乎!”
三、《水浒传》里的端午习俗《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宋朝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对节日的描述更是数不胜数。书中描写了元宵节、盂兰盆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节日场景。以下这首词描绘的就是宋代京城过端午节的情景——
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这首词描写的是盆里栽着绿色艾草,瓶里插着红色榴花;菖蒲、角黍(粽子)裹着如银似玉般的棕米,营造出了浓烈的端午气氛。由此可见,宋朝的人们对端午节是极为重视的。
四、《三国演义》中的端午习俗《三国演义》的作者将笔墨聚焦在英雄建功立业上,很少有对生活的描写。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端午的章节,但第71回出现的人物倒是与端午节有一些关系。第71回写到曹操率军再次出征汉,路过蔡文姬家,见壁悬曹娥碑文图轴,曹娥与端午节也有一段渊源——
当日到庄前,因想起蔡邕之事,令军马先行,操引近侍百余骑,到庄门下马。时董祀出仕于外,止有蔡琰在家,琰闻操至,忙出迎接。操至堂,琰起居毕,侍立于侧。操偶见壁间悬一碑文图轴,起身观之。问于蔡琰,琰答曰:“此乃曹娥之碑也。昔和帝时,上虞有一巫者,名曹旰,能婆婆乐神;五月五日,醉舞舟中,堕江而死。其女年十四岁,绕江啼哭七昼夜,跳入波中;后五日,负父之尸浮于江面;里人葬之江边。上虞令度尚奏闻朝廷,表为孝女……”
曹娥是东汉孝女,关于她,《后汉书·列女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相传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她投江而死,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词称颂曹娥的孝行。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参见《中华文化格局中的越文化》一书)
年06月23日于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