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顾马端午的故事与律诗

发布时间:2021-3-16 19:54:57   点击数:
顾马:七律

深院榴红照散凫,

焚香约酒煮春壶。

离骚近咏通芳渚,

天问低吟写菖蒲。

遥祭平魂犹未歇,

怅茫傲骨岂能孤。

千年忠烈皆成古,

多少功名白黑殊。

五月初五。前阵子忙碌备粽叶,包香糯。方知端午将至。昨日适园南岸有几只野鸭嬉戏。有修整小园草坪后,回书斋画室。焚香,备酱香型《顾马酒》,泡一壶西湖龙井。画一幅“屈原”图。今日重五欲约三二知己短途探访古镇。至此也感慨一番。遂感慨而吟七言律诗一首以记之。

(一)注释

一.深院榴红。

1.深院,汉唐精舍之适园,作者顾马寒舍之小园。

2.榴红,石榴花色。

3.元王逢《江边竹枝词》之七:“茹藘草染榴红纸,好剪凌波十幅裙。”

二.散凫。几只游玩的野鸭。

三.焚香。点燃檀香、沉香。

1.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属车酾酒,复道焚香。”

2.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狄惟谦)遂令设席焚香,端笏立于其上。”如:焚香静坐;焚香操琴。

四.春壶。绿茶。

五.离骚。遭遇忧患。

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离别的愁思。语本《楚辞?离骚》汉王逸注:“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陈直径,以风谏君也。”

3.牢骚。《北史?儒林传论》:“孝籍徒离骚其文,尚何救也。”

4.文体之一种。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上》:“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5.泛指词赋、诗文。清杭世骏《东城杂记>序》:“斯诚离骚之博徒,艺苑之别子矣。”

6.曲名。元耶律楚材《夜坐弹离骚》:“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

六.芳渚。芳渚临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自如意湖亭沿湖边林荫道北行,湖滨的天然巨石上,一座重檐方形亭而立,亭名"芳渚临流"。三面临水,巨石嵌空,或空兀于水,或横亘于岸,石上苍苔紫藓,自然天成,临流小憩,心静神清。

七.天问。《楚辞》篇名,屈原作。诗文中亦作为“问天”的双关语。

1.该典故出自《楚辞补注》卷三〈天问〉~85~。“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

2..指天子的询问。《晋书?傅咸传》:“每见圣诏以百姓饥馑为虑,无能云补,伏用惭恧,敢不自竭,以对天问。”

八.菖蒲。植物名。

1.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叶狭长,似剑形。肉穗花序圆柱形,着生在茎端,初夏开花,淡黄色。全草为提取芳香油、淀粉和纤维的原料。根茎亦可入药。民间于端午节常用来和艾叶扎束,挂于门前。

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为药最妙,服久化僊。”

九.遥祭。谓向远处致祭行礼。

1.《周礼?春官?大宗伯》“则旅上帝及四望”

2.唐贾公彦疏:“不可一往就祭,当四向望而为坛遥祭之。”

????(作者顾马)

十.平魂。平屈原名也。

屈原(约公元前—公元前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十一.傲骨。宋戴埴《鼠璞》卷上:“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后因以喻高傲不屈的性格。

十二.忠烈。忠义壮烈。忠诚刚正。

1.《晋书?忠义传?麴允》:“允发愤自杀“。

2.《宋书?朱龄石传》:“绰为人忠烈,受沖更生之恩,事沖如父。”

3.唐杜甫《北征》诗句:“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4.明夏完淳《六哀?侯纳言》诗亦句:“忠烈简迈姿,淡然青云志。”

十三.功名。功业和名声。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1.宋岳飞《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十四.白黑。比喻是非、善恶、贤愚、清浊等相反的人或事物。

1.颜师古注:“白黑,谓清浊也。”

2.《后汉书?冯衍传上》:“省群议之是非,详众士之白黑。”

3.李贤注:“白黑,犹贤愚也。”

4.唐杜甫《两当县吴中侍御江上宅》诗:“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

5.清顾炎武《菰中随笔》:“崇祯十七年,而《熹宗实录》未成,亦由门户方爭,白黑难定。”

十五.殊。异;不同。

(作者顾马)

(二).端午节之来源及争议说(该段文字来者于百度、并编辑而成与本文)

一.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即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该地区在端午日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族图腾祭祀的习俗。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自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因此,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值得注意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在纪念屈原前该活动早已出现。而在东吴,是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又说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显然,端午竞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纪念人物说法不同。

对于诸“历史人物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14]学者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百几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响亮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在《续齐谐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爱国的时间是公元前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且不讨论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如果屈原真爱国那可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这种爱国方法特另类。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以及百越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了。

为什么要将屈原与节日捆绑在一起,因为要树立屈原这么个典型,让广大老百姓学习领会贯彻去忠君爱国。统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换了几十茬,纪念屈原是哪一朝代都要坚持的。为了让忠君爱国能够行得通,就需要树牌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屈原能写点诗歌,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其次,屈原是个部长级别的官员,能够引起官僚阶层的共鸣;再而,屈原是忠心的臣子,主子都把他放逐了,他还要以死表忠心,实为难得的臣子。于是屈原与端午节便捆绑了起来,演变成了纪念屈原忠君爱国的节日。爱国是包装,屈原是标签,忠君是实质。屈原这个标签符号、这个牌坊,成功地被统治者树立起来,古代统治者利用屈原这符号告诉广大百姓:要爱国(其实是忠君),要奉献(就是说为统治者贡献)。此后一千多年,所有的统治者都兴高采烈地擦洗这个爱国牌坊,于是屈原这个符号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并相沿迄今。

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夏至也吃粽子,非端午专利。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二.后世附会"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身后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前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纪念介子推说

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记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顾宝兴。别号:顾马。江苏启东籍人。生于上海。适园主人。汉唐精舍主人。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上海书画院画师,

上海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上海楹联学会会员,

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员会文化体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文化体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whys/321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