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苍南端午节的11个习俗,你都知道吗

发布时间:2017-7-22 21:31:54   点击数:

 农历五月初五,旧称“端阳”,俗称“重五节”。江南垟端午活动丰富多彩:“端午悬蒲艾于门。造角黍,黑饭以馈亲戚者,以雄黄、菖蒲泛酒饮之,仍用以抹小儿诸窍。复以色丝为索,名长命缕,系其臂足,煎百草为汤,老幼毕浴。社庙备龙舟竞渡,几至旬。”(《岐海琐谈》)

插大艾壹

  这天,在江南垟家家取菖蒲(蒲剑)与大艾(艾蒿)插在门楣上辟邪。艾,又名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又以菖蒲根浸在水缸中以解毒,中午十一时把塘河水挑满水缸称“午时水”。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据说也是最早的“卫生节”。

  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洗午时水壹

  农历五月初五用“午时草”沐浴,采五种草药(三张白、水杨梅、晴蜓花、蕨类植物等)几种青草捆在一起,午时与鸡鸭蛋同煮,称“午时草”。煎汤,取汤替小孩沐浴。

穿新衣壹

  农历五月初五午时,小孩沐浴后穿上新衣,还有给小孩戴上虎头帽,挂上虎头香袋,就能消灾辟邪。旧时在端午,以艾为虎形叫“艾虎”,但艾叶易枯萎,佩戴时间短,后来人们才用彩布制作虎形鞋帽穿戴,比较持久。虎头帽用红黄等色布制成圆箍形。帽的正前面用五颜六色的线缝成老虎面形,虎额上绣以“王”字,四周再用丝线绣上五种毒虫:蝎子、蜈蚣等。古人视五月为恶月,常常瘟疫滋生,邪魔逞凶。其用意是欲以虎降毒,虎形威猛,可以辟邪,但这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涂雄黄壹

  午时,以雄黄酒及白的石灰喷洒屋角及暗处,以驱蛇虫。又取雄黄酒点额,涂手脚心,孩子的肚脐、耳朵上常常抹上雄黄粉以避毒。

燃蚊香壹

  午时,以山奈、甘松等中药熏床下,以驱蚤虱。取田间槐叶萍置菜橱中,说可避蟑螂蚂蚁。养牛之家则驱牛上山吃草,说可避疫病。此时所炒的盐称“重五盐”,据说可化食散风。

吃粽子壹

  初五包粽子,这天,“造角黍,以馈亲戚”。角黍,即粽子,民间的制作法是:以箬叶包糯米发在水中烧煮而成。以纯糯米包成的,称为米粽;有在糯米中加入红枣、蜜枣、小豆、蛋、肉等,粽子品种有红枣粽、蜜枣粽、豆沙粽、蛋黄粽、肉粽等多种以增加风味。

  包粽子用的箬叶是箬竹的叶,箬竹,是山崖间野生的一种小竹,其茎秆仅有筷子粗细,茎高不足一米,而其叶片特大,秋后采之,用以制箬笠、斗蓬和包粽子。用箬叶包成的粽子,既无毒,且有清香之味,食之宜人。束缚粽子的绳子,一般用棕榈叶片,此叶片烧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粽子的形状,多以四角为主,称为角粽。粽子有两种,上品是馅肉粽、白糖莲子粽;其次是蚕豆粽、白粽,后者是用早稻秆或豆秆烧灰,取汁浸而煮之,通过热水淋掉碱质后即成,俗称“淋粽”。午宴以粽子为主食。

  端午节这天,旧时在江南垟区域,对丈人家,外婆家、干爷、塾师,都需送粽子和鱼肉等物,叫做“送节”,也叫“望节”,是拜望的意思。如果婚后第一个端午,叫做“望头年”,有钱人家粽多至八十把(四十个粽子为一把),肉多至百余斤,其余鱼、鸡、鸭各一对,另外还有果馈、枣、荔枝、龙眼等。丈人家回盘则是新夫妇夏天穿的衣服各几套,还有鞋袜、肚兜、扇子之类,并把子孙粽回还几个是祝女儿多子多孙的意思。

  此节丧家不包粽,亲戚给丧家送粽子叫做“送孝粽”,最迟不超过四月底,畲族在五月初五谢绝接待客人。

吃午时蛋壹

  农历五月初五,大人小孩吃经“午时草”煮过的“午时蛋”,吃后可以怯病、驱邪、以增强体质,防止因夏季雷阵雨淋湿而得病。

挂“蛋袋”壹

  用五色线编成小网袋装上几个“午时蛋”挂在孩子胸前,小孩常常会互相比对谁的“蛋袋”更为漂亮,谁“蛋袋”里装的蛋更多。小孩还会经常拿“午时蛋”对敲,比比看谁的蛋壳更为坚硬。

佩香袋壹

  香袋俗称香包,端午节这天江南垟一带,妇女们利用各色小片拼制成,状如八卦、木鱼、粽、狮、虎、猪、金鱼等小袋,内装棉絮,有茴香、细辛、白芷、丁香之类的香料或樟脑丸,缝入小袋内,下垂彩线,这叫“香袋”。有挂在床帐上,或系于男女儿童颈上,垂于胸前,是芳香化渴、可以解毒的意思。妇女们为了夸耀自己手段,往往争奇制胜,制作极为精巧。这日,孩子们穿上新衣,佩戴香袋,还穿上红绿色童鞋,手提精巧玲珑的彩篮子,里面装有粽子、蚕豆、鸡、鸭蛋,边玩边吃。

系长命线壹

  旧时,五色线,系小儿背,名曰“长命线”之俗。也有系于手腕上,称“五色长命线”,以祝长寿。后来有所变异,即以五色丝线,请左邻右舍七个不同姓的人,是用五色丝线合股捻成,打上七个结,这叫“七姓结”,也叫长命线。据说,用此线系小儿手、足腕上,可以壮胆,百避百邪。

  女孩子也系上五色丝绳,经过两个月已经被汗水浸脏,在乞巧时把其解下,缠上“巧食侬囝”扔到屋背上,引诱喜鹊衔去,为了向银河畔的织女乞巧,希望自己成为能织善绣的女红妙手,后来人们把长条而扁形的米饼叫做“巧食侬囝”。

划龙舟壹

  江南垟河网纵横,龙舟竞渡,在明清时期盛行。唯独与全国各地不同的是四月初一仙居地方开殿门祭神后开始起划。在钱库仙居有一尊叫“龙船母”的神祀,专门用于掌管江南垟划龙舟的秩序。相传元末明初,江南垟有瘟疫流行,陈十四娘娘化民女为民治病。四月初一,该民女失足仙居当地一河口(现龙船峥村),村民击鼓打捞,结果捞得一只香炉,村民将立之为神,崇为“昭报夫人”,于是

  有了“龙船母”的说法。四月初一这天,仙居开殿门击鼓开江南垟划龙舟之日。另根据农忙耕作季节及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即将迎来台风、水灾,所以老祖宗选在端午节前后划龙舟。五月至半结束。

  龙舟竞渡由各自然村的住户参加,叫做“水龙户”,各位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每年划龙舟由水龙众中推选出首事或头家。“水龙户”按丁或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每天一斤猪肉等食物。龙舟竞渡前,先到河边请龙,祭神,摆上鸡肉、米、水果、粽子等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然后将大公鸡放血,把鸡血滴于龙头上,认为可保佑划龙舟大众平安,“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这叫做“龙船上水”。划龙舟难免出现斗殴或溺水不太平之事,为了避免这些负面之事的发生,每当开划之际,龙舟总要三进三退以告水神,民间俗称“划三趟”(进退各划三次)。

  龙舟和普通船只不大相同,大小不同,桡手人数不一。船身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颜色有黑、红、黄等,姿态不一。龙头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以纸扎、纱扎),龙尾多用整木雕成,刻有鳞甲;船身用涂漆喷绘成龙鳞,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等。龙舟人数额定为36人,叫做一槽,龙舟竞渡,过去的旧俗,每年端午节江南垟的龙舟斗汇集到江南垟最宽大的舥艚东魁港或钱库太平河港竞赛。钱库港竞渡自大魁桥至三秀桥这段河面上展开(原金处村现在的国营米厂原址),过去是一片水田,各参赛的龙舟把姓旗、香炉都请放在这段河岸上,曰为“旗地”。

  比赛开始时,船只一字排开,岸上一声炮响,顿时,河上、岸上;锣鼓声、号子声、呐喊声响成一片,龙舟如脱弦之箭,河面上碧波荡漾,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桡手们水随着号子和鼓声,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奋力划桨,争夺第一。古时,许多地方龙舟竞渡不许妇女参加,唯独陈家堡有一年组成女子龙舟队,俗称“划花船”。英姿飒爽的女人们奋勇争先,争夺第一,丝毫不弱于须眉男儿。

  龙舟乡游,是在龙舟竞渡前后几天的活动,龙舟队划着龙舟到附近友好的村庄游玩、集会。最精彩而激烈的场面是划三趟,俗称“三趟龙”。每划到一村庄,当地族长或沿途亲戚都要“挂红”和放鞭炮迎接,或上龙舟“上香”。送贺礼、礼金利市或点心,接受馈赠后要划“三趟龙”以示感谢。这时龙船上的水手、桡手协调一致,奋力划桨,旗手呐喊摇旗,舵手度跳跃,龙舟飞速前进,进退

  三次。瞬间,岸上吆喝声、呼叫声此起彼伏,气氛达到高潮。

  整理王斌

⑴新闻爆料请加小编:cyq

⑵商家广告投放请致电:

赞赏

人赞赏









































鍖椾含涓鍖婚櫌鏄亣鐨勫悧
鎴愰兘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72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