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清明的五重含义

发布时间:2017-6-23 19:02:03   点击数:

古人清明祭祀

“清明”第一重含义,自然就是国人心目中的祭祖扫墓(俗称上坟),此为祖宗世代传承下来的一项民俗。后人借此祭祀仪式,以显追思之礼、缅怀之恩。

《论语?学而》记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可译为:“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了。’"其中“慎终追远”是说居丧能尽礼、缅怀须感恩。

人的一生有两种心情不可缺失,即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清明节就是人们用来表达敬畏之心、感恩之情的特定时间和特定方式,这是清明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故时至今日,此一祭祖悼亡之习俗依然盛行。

“清明”第二重含义,是指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这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大致在每年4月5日左右。

《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孝经纬》写道:“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到了清明节气,地温渐升,大气洁净,草木萌芽,大地泛青,一扫冬季寒冷枯黄之景。此恰为春耕春种大好时节,故有诸多农谚,如“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江南有民谚“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植树成活率很高。总之,清明是大地复苏、万物萌生的季节,也是农业上播种耕耘的季节。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即政治清明,盛世太平。(史树青先生考证)

“清明”第三重含义,是指政治有法度,社会有条理,社会公正,赏罚分明,太平盛世,政通人和,等等。

譬如《诗经?大雅?大明》记载:“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意思是说,商朝腐败,周朝伐纣,使社会清明。《后汉书?班固传》:“(班)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宋史》“清明”出现多达34处,其中颂圣或期许朝政的多达22处,从《宋史?志》的祀神之辞也可看出,“清明”既关乎神德,也关乎政德。夏衍《秋瑾传》第一幕:“不把中国弄得强盛,不把政治弄得清明,她们怎能从这黑暗里解放出来呐?”

“清明”第四重含义,是指人之神志清醒、思虑明朗。一个人思维清晰,推理严密,用人唯才唯德、不唯亲,官员不腐败、不受贿,不买官卖官,不收受红包等,皆可称之为清明。

古人认为,静则生慧,虚壹而静,则思路清楚,这种思维状态谓之清明。如《淮南子?解蔽》:“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淮南子?主术》:“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其“清明”皆指神思清晰明朗。

大型民族史诗马战《岳飞枪挑小梁王》

呈现了鼓角声起,战马嘶鸣场面

“清明”第五重含义,是指人物之发声清澈响亮。大千世界,万籁有声,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予人诸多联想。

古如唐朝羊士谔《郡中即事诗三首》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此句“清明”形容“鼓角”乐声清澈响亮。今如萧军《五月的矿山》第八章:“但这声音已经不再那样清明尖锐了,它发出了有些破裂味的沙音。”“清明”即声音清朗。

“清明”其他含义暂略了。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赞赏

长按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70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