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因此可以这样说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泉州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与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独惠安崇武较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节也有赛龙舟,但与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于台风季节即将到来之前在海上举行的祝神驱魔活动据传后来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赛龙舟,而改在陆上游龙舟,游行时要唱《阿螺歌》,其歌词大意是请求神灵消灾灭祸,但近百年已没再举行由此看来,崇武的赛龙舟、游龙舟和“采莲”习俗一样,都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王之神威,避恶消灾保平安
另外,泉州城乡旧端午节来历传说习俗时还有一种诙谐风趣的驱邪消灾习俗,叫“采莲”,又称“唆啰连”,举行活动的时间,旧方志载为五月初一日,而新编方志则记为端午节这天是日清晨,采莲队伍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的“铺兵”,手举长杆红旗,一路如醉似颠,充当前导随后有四人沿途敲锣灯鼓,以助声势队伍中有几名男扮女装的提花婆,动作滑稽,格外引人注目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老龙头,徐行压阵采莲队伍在“龙王出世除灾难啊,唆啰连哪,啰连哩啰连啦……”的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游街串巷“铺兵”挨家挨广人宅舞旗拂扫,驱邪求安,主人要礼施红包,并燃放鞭炮送出门,提花婆则回送白玉兰花或小型木雕龙头泉州有的民俗学者认为,“采莲”风俗乃古越族人的遗风,歌唱中的“唆啰连”据端午节来历习俗说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又说是古越族人呼龙舟为“(三点水+)页滤”,所以才有“唆啰连”这种音词
如果我们对上述两种说法进一步加以探讨,反而可以发现,这两种说法表面上似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即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他的高尚情操的心仪而已,更主要的是希望这位已超升成神的“爱国诗人菩萨”,能护佑百姓渡过“恶”日难关,永保平安,长有福祉因此可以这样说,端午节系列民俗活动,其本来的主题应是驱邪除祟,祈福求安
泉州端午节习俗,旧时还有“水上捉鸭子”,以及晋江内坑亭顶独有的“鼓锑”(训练和表演枪法)等,如果我们再把赛龙舟也考虑在内,都看作是有益于健身防病的体育活动,那么,活动时间选端午节手抄报大全择在被视为恶日的端午节,就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其实,农历五月并不是只有初五这一天才是“恶”日,而是整个五月都是“恶”月东汉崔实《四民月令》载:“是月(即五月)也,阴阳争,血气散故至南朝时的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在记荆楚五月风俗时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端午节习俗也大多集中在避“恶”方面泉州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这大概是与五月为恶月的传统观念有关,而实际上五月又可以说是旧时泉州人的避恶攘灾月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载:“是月(即五月)无定日,里让禳灾,先日延道设醮至期,以纸为大船,送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次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于海者”
【闽南端午节习俗】农历五端午节的传说月初五是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屈原,这几乎是家喻户晓;另一说是与古人为避五月初五这一“恶”日有关,对这一说今天知道的人恐怕不会大多但不管怎么说,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似乎都与这两种说法有关如包粽子是为让江里的鱼吃饱了,不再去咬屈原的尸体,而划龙舟则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在端午节要室内消毒、悬挂蒲艾、饮雄黄酒、浴蒲艾汤、制“午时茶”,小孩更要胸佩“香袋仔”、臂系“长命缕”额涂雄黄酒,名目不少,而目的只有一个,即避免在“恶”日受到外界邪祟侵害尽管有不少学者经过细心的考证,认为在端午节包粽了、划龙舟的习俗,其起源与纪念屈原大夫,但对于一种民俗文化而言,这并不重端午节要
白癫疯白癜风有治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