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余音不绝,风骨永存端午节说屈原
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一词最早出自西晋《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周处的《风土记》有这么一句话:“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也就是说,端午即夏至。
又到了一年端午安康的季节,此时不光是老饕们公然饱食粽子的最佳时刻,也是人们定时悼念屈原的时候。爱国诗人,是许多人谈及屈原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定义。这也是历朝历代人们赋予屈原的重要定位。两千多年过去了,屈原对现世的影响仍然深远。这得益于近年来诸多文人墨客对他的个人生涯和诗歌作品的积极解读,并且联系现实社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屈原的存在意义不仅仅几千年前命途坎坷而投江的诗人而已。
在鲁迅看来,屈原是伟大的,但又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归结到根本的一点,便是那种深植骨髓,无法根除的对明君的幻想和对帝王的奴性,即一种“帮忙”者的立场。晚年的鲁迅,思想空前敏锐,笔端愈发老辣,更是一再言及屈原的软肋。譬如,《从帮忙到扯淡》写道:“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屈氏愤懑的实质。而一篇《言论自由的界限》,则干脆将《红楼梦》中的老奴焦大戏称为“贾府的屈原”,而将焦大出于为“贾府好”而发出的怒骂,比喻为“一篇《离骚》经”。这让我们不禁想起“身在江湖”而“心悬魏阙”的说法——屈原即使行走在汨罗江边,心想的仍是怀王的天下。
而在毛泽东看来,屈原的精神似乎更值得颂扬:“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相比屈原充满争议的一生,他的诗歌作品却是毫无争议的存在。屈原的诗歌充满着缤纷的想象,他是我国第一位以诗歌创作留名青史的人。但成为诗人,并不是屈原想要的,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屈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无法实现,只好通过诗歌抒发内心的苦闷。所以他的诗歌里,有大悲喜,有大超然,有大欢喜,也有大绝望。这样的品格是中国南方大地的山川花草孕育生长出来的,与北方和《诗经》中的世界完全不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人提及屈原,这句诗总会脱口而出。上天入地求索的极致化想象和表达,展现了屈原的求道之切,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浪漫传统。
香草美人,是进入屈原的重要角度。前者指自己的品格,后者多比喻理想的君王,这两个词的特点是品质的高洁,代表忠贞之气。这是屈原诗歌里面最重要的内容和情绪表达之一,也是他最重要的追求。沧浪之水的清浊,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出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除了对于政治抱负的抒发,屈原的诗歌还有更多哲学层面的思考。在《天问》中,屈原问了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且十分具体。比如“昼夜明明暗暗,为什么这样变更?”“后羿求得良药,何以不严加保藏?”看起来很杂乱。屈原问了这么多,最终是在问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往何处去?将近两千年后,在遥远的英格兰大陆上,莎士比亚也在其代表作《哈姆雷特》中提出几乎一模一样的问题:Tobeornottobe,that’saquestion.由此可见,从东方到西方,横跨几千年岁月,乃至现在,人类的悲喜或许不相通,对于自身命运的过往与未来产生的疑惑却是一如既往。
作家余秋雨曾多次深入探讨屈原,他曾道: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年,是从奴隶主所有制转变到地主所有制、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大转变时代。春秋战国是我国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屈原生活在由儒到法的过渡时期,其思想反映了儒、法两家思想的演变。他的政治理想“德政”,吸收了一些法制观念,形成为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广大被压迫、被奴役人民的某些要求的思想。屈原作为一个诗人,从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的阶级矛盾,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反动,为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而斗争。屈原文化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为热爱大中国的爱国主义和同情最下层人民的民本思想,以及大无畏的批判精神。鲜明的荣辱观是屈原文化的核心。屈原爱憎分明。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憎恨误国误民的昏君和奸臣。他正道直行,为朝廷竭忠尽智,结果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从屈原开始,中国文学摆开了两重意象的近距离对垒。一边是嫉妒、谣诼、党人、群小、犬豕、贪婪、溷浊、流俗、粪壤、萧艾,另一边是美人、幽兰、秋菊、清白、中正、求索、飞腾、修能、崑崙、凤凰。这种对垒,有写实,更是象征,诗人就生存在两边中间,因此总是在磨难中追求,又在追求中磨难。诗人本来当然想置身在美人、幽兰一边,但另一边总是奋力地拉扯他,使他不得不终生处于挣扎之中。
诗歌和远方,还是三餐和屋檐,当代青年也在经历精神与物质的挣扎。青年也会发问自己的命运为何如此、走向何处,而屈原此时此刻似乎就成为同道中人,为几千年后的世人带来共情的安慰,在万家端午安康的时刻,屈原用悠悠的诗歌带现代人从世俗中抽离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