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我们的非遗粽飘香情流淌庄河端午节习俗
庄河过端午习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周边地区虽也过端午,但内容远没有庄河丰富多彩。远在战国时期,南方和山东等地移民带来的端午节民俗,逐渐融进了庄河地区的端阳节,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民俗节日文化,成为纪念屈原的一种祭祀活动。
节日简介
庄河过端午,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农历五月初一为小端午,早上大人孩子的手脖儿、脚脖儿和脖子、腰上系上单股五彩色钱,称为葛撸钱。五月初五为大端午,清早大人孩子撸下小端午的葛撸钱,按每人年龄,单岁的“葛”上单股撸钱,双岁的“葛”上双股撸钱;尔后遇到大雨天才可摘下撸钱,并扔进河流、溪水中。
传统习俗
过端午是庄河地区比较隆重的历史传统节日,当地人称端阳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前夕,各家各户开始碾黏粳米(糯米)和大黄米,采粽叶(大苇叶)包粽子,煮鸡鸭鹅蛋,打凉粉。同时,编制、缝绣过端午时挂在门窗上的大粽子、大小猴子或孙悟空等形象物件。家有小孩的,要给孩子绣红兜兜和做小粽子、小辣椒、小桃子、扎小扫帚(挂门窗上的稍大一些)。“粽”庄河地方发音为“挣”;大粽,就是“大挣”,寓意挣得很多钱。粽子一般六面五角,也有的多面多角。每个边最小的几厘米;大的几十厘米,最大的近1米,后两者一般都挂在渔船和商家、店铺等大门上。艾蒿、桃树枝及小扫帚等挂件,有除邪避灾之意,借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现状
如今,端午节用品已市场化,大多数居民都购买现成的各种物品。目前在庄河会用苇叶包粽子的,可占居民50%以上,年轻人中掌握此门手艺的比较少;用彩钱编制粽子和做小猴子以及其他小挂件如绣兜兜等的艺人,就更是寥寥无几。
~THEEND~
文字:庄河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