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端午的端是端正,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所以,端为始。午是正中,“一纵一横为午”,纵横交错才正中,交错为阴阳争,所以,午时三刻推出午门斩首,是为整肃,端正。由此,阴阳交错立正,才是端午节的原意。粽子称角黍,黍是北方的黄米、南方的糯米;角,牛角,是祭器;角黍是阴阳争时的端正象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按照《周易?系辞》解释,五为数字中,五五相遇的数学是: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变化而行鬼神,端午由此才是重要节日。角黍即粽子,以箬竹叶包黍米,是阴包裹阳之象。按最早晋朝周处《风土记》记载,除包角黍,还要煮肥龟,皆以“阳内阴外之象赞时”。扇市古时端午前两日有扇市,到了买扇子、用扇子的时候了。从象征明月的圆扇,到诸葛亮用的白羽扇,再到折扇,“凉友招清风”,扇子其实是古时文人实用的一种诗意物件。如朱熹说,“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总结此诗意,最令人赞叹的还是白居易:“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出手,藏月入袖中。”艾虎蒲剑端是正,五字上下各一,中间是交错,天数五,地数五,五为交午,两个五相会,古人称今天午时为“天中节”。这一天各家门前要插艾虎蒲剑,“艾虎”是采艾蒿制成虎状,“蒲剑”是将菖蒲叶裁成剑状,要以雄黄涂耳鼻,小儿要系“长命缕”,富家还要以五毒塑形的“五毒饽饽”送友人,都为了辟邪。女儿节端午节,家家漂亮装扮小闺女,石榴花插在发髻上,也称“女儿节”。“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除了吃粽子,吃食还有樱桃、桑葚、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老北京中午也吃新蒜就过水面,街头叫卖:“供佛的哎桑葚来,大樱桃来,好蒲子、好艾子,江米儿小枣儿凉凉的大粽子来。”雄黄酒端午辟毒用雄黄酒。雄黄被古人称“黄金石”,因“丹之雄”而命名。古人说它能杀百毒、辟百邪,佩在身上,鬼神不敢近;入山林,虎狼伏;涉川水,毒物都不敢伤。但此物有毒,所以,“雄黄酒”不是喝的,是从端一(五月初一)日起,用雄黄少许泡酒,在阳光下晒熟后,涂在小孩的额头与耳根上,以辟毒。古画《端午故事》清·徐扬端午龙舟事文/朱伟端午龙舟竞渡是盛事。其记载,最早是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现在大家引用已多。而《隋书·地理书》其实记载更详细:“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竞湖!’因而鼓櫂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这里,屈原赴汨罗是五月十五,非端午,济是渡河,櫂是船桨,鼓櫂就是划桨。我很小时,端午看龙舟曾是全城老少都雀跃事,但“竞渡”的概念并不相同。那时江南水乡小城,全城水道贯通,水清有游鱼,摇橹声、捣衣声绵延不绝所以,出门几步便是各年代营造的老少石桥,桥桥相望,摇橹声、捣衣声绵延不绝。龙舟是从四方顺水道穿城而过的,代表四方的龙舟,从东门入城是青龙,南门入城是赤龙,西门入城是白龙,北门入城是黑龙,另有中央黄龙。龙舟未来时,桥下、桥下、水桥上,临河房屋窗口都已聚满眺望的人们,这景象才是我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龙舟顺水道而来,穿桥而过,桨夫们就在喝彩声中趾高气扬,也不泛有抛物的。在我的记忆中,龙船在桥洞下,穿过簇拥的全城人家的仪式感才是极美的。于是,船过,也有大人小孩顺着河边青石路奔跑的,当然也有到龙船汇合处去等待的。龙船汇合处叫“汇龙潭”,潭后是孔庙。潭的规制其实很小,不过是五条河道汇合之处,龙舟在这里是无法竞渡的,五龙汇合,五龙嬉水,只不过有一种仪式感。这与在大江中的龙舟赛是极不同的感觉,那是体育比赛,非一种仪式。由此真想古人建城时,营造的生活环境与邻里关系是多么重要的事。南方水城,枕水而居,灯光与水影相映,游鱼嬉戏,桨声欸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安然而闲适,现在回想,真幻若仙境。仅短短的时间,河道阻塞变成死水,游鱼灭绝,承载着悠久历史的石桥换成水泥桥,粉墙黛瓦的老宅都变成丑陋的简易楼,不知文化为何物的人对由一代代有识之士苦苦积累起来的文化的破坏速度太可怕了。等我稍大些,龙舟过桥已经不再。记得上小学时,汇龙潭边还有废弃在那里被风雨剥蚀的龙舟,随后就再也见不到了。破四旧是一个摧毁旧文化的过程,从五十年代起就不断在倡导“移风易俗”,到文革只不过发展到顶点而已。所谓“不破不立”,该破坏的早就破坏了。现在,端午就剩下商家促销的粽子,龙舟竞赛也就成了一种符号,现在的人大都不知何为安居,不以为然安居的意义,都匆匆奔波在路上。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专注传统文化倡导生活美学
下载阅读IPAD电子杂志请移步AppStore或安卓商城搜索“三联生活节气”
长按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閲屽尰闄㈡渶涓撲笟浜戝崡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2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