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节的传说与民俗,你知道哪些

发布时间:2016-11-23 10:22:19   点击数:

端午节的传说与民俗略考

文/卢永锋

在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当你漫步城乡街头,首先映入眼帘是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的荷包,包装精致、香味扑鼻的粽子,还有五颜六色的花花绳等,行走在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拥挤不堪的集贸市场上还有卖艾叶,糯米,大红枣,蜂蜜,芦苇叶子,黄酒等原料的,还有乡土老艺人把亲手绣扎的‘五毒’蝎子、壁虎、蜈蚣、蜘蛛、青蛙工艺品也摆到了大街小巷叫卖。使整个节日的氛围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纷呈和博大精深,也更加突出的反映出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和传承。笔者在走访和调研端午节市场产品销售的同时,随将拙作奉献给各位,以飨读者。

一、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关于节日的由来和传说,据考证大体有五个方面:

1、屈原愤投泊罗江的故事。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20岁时就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任职“左徒”。他为楚怀王起草的“宪令”,为“使国强而法立”,却遭到了保守势力靳尚和子兰的嫉妒,他们勾结秦使张仪,向楚怀王进馋,使屈原一再受到打击和排挤。后来,又把他贬放到汉水上游。怀王入秦时,屈原极力劝谏阻拦,楚怀王不听,后竞客死与秦。顷襄王继位后,再度将屈原逐放到江南避远之地。秦大将自起占据楚国?都后,屈原含愤抱石投于罗江中。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黎民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驾舟捞尸,整整三天不见诗人尸体。为使屈原躯体不被水中鱼虾所食,纷纷包粽子投入江中,节俗由此而来。

2、白蛇传的传说。相传峨嵋山白蛇化身白云仙,在西湖遇雨,许仙赠伞结为百年之后,金山寺禅师法海洞察秋毫,巧设计策,让许仙在五月初五端阳节之时,用雄黄酒使白蛇现形。意在拆散这对美满婚姻。许仙中计,白云仙显了蛇形,吓死了许仙。后来,白云仙盗仙草,与法海较量后,救活国许仙。雄黄有毒,能以毒攻毒,古人用雄黄酒意在驱邪降妖,习俗流传至今。

3、黄巢路遇贤妇的传说。传说黄巢起义进军途中,遇一年轻妇人,她身背大孩子,却手拉小孩子,黄巢以为不仁,下马问后,方知背的是大哥之子,引的是亲生儿子。因大哥病死,大嫂改嫁,逃难中如遇不测,就可放弃亲生的,带走大哥的孩子。黄巢听罢,十分感动,当即下马跪拜,口称她是贤淑义妇。遂拔剑砍下路边艾枝菖蒲,命那妇人回去插在门首,并令三军“若遇门插艾蒲者,必是义妇,不得入内”。这位妇人回乡后,为保四邻安全,不受战事骚扰,悄悄把黄巢密意告诉大伙。就这样户户仿效,家家门首插上艾蒲。端午节插艾挂蒲之俗便流传世。

4、涛神伍子胥的传说。春秋时,吴国大将伍子胥忠心报国。因父兄被楚平王所杀,被逼投奔吴国,帮助阖闾夺了王位,又率兵士去破楚国的城都。吴王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赐剑让伍子胥在五月初五自杀。后又将尸体装入袋中扔进了钱塘江。从那天起,伍子胥便化为“涛神”,钱塘江从此便怒涛滚滚,尤以端午涛势更猛,直冲越国境内。民间为了纪念伍子胥,便在端阳这天举行盛大的“淘神”活动,逐有“五月初五以迎伍君”之

5、曹硪哭父的故事。传说汉安帝三年。上虞城内人称“乐神”的曹旰,为迎伍子胥,遇水不幸失足溺死。14岁的女儿曹硪悲痛欲绝,连夜沿江寻父尸而哭。七日之后的五月五日也投江而死,以报其父养育之恩。于是,当地人便在每年五月初五祭祀孝女曹硪。

当然,也有人说端午原于“恶日”因为此时正是夏季,各种瘟疫萌生。所以,插艾挂蒲,修雄黄酒,穿五毒裹肚,都为驱毒避邪,防止瘟神。

二、关于陇东端午节的民俗

在陇东农村,对过端午十分讲究,命仅次于春节。每到节前,就包粽子,插艾叶,

做香包,绣裹肚,挂菖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样。据调查大体有六个方面:

1、吃粽子:五月端阳水,家家闻粽香,端午吃粽子,是陇东老少皆为喜欢的一味食品。粽子,有用黑粘米所做,有用糯米所包,香甜可口、浓郁芬芳,尤其是在仲夏暑日食用,还有清热解暑的作用。除自家食用外,还用以馈赠亲朋好友,送给未过门的媳妇。

2、戴香包:香包,俗叫香草包,最初是用丝线绣扎成棱角形状,里面装着沉香,用以避暑气,驱蚊蝇。香包,它用白芷、苍术、丁香、甘松、细辛、高东等香料研成细末,裹上绵球,做成芯子,用各种色彩绸缎做面,绣上各色花卉图案。这些香料具有祛风解表,消肿排脓、芳香理气、温中降逆,散寒开窍、醒脾止痛的功效,娃们佩戴在胸,有益于健康成长。现在,香包成了民间一种精美传神的工艺品,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和年轻媳妇们,在这方寸天地,飞针走线,各显其能,除孩子喜欢佩戴外,还在用香包敬奉上了年纪的老人,用以馈赠相好,馈赠人民教师。许多巧手姑娘还大批的制作,让小伙子拿进城里卖。香包形态有棕形、圆形、花形、鸟形、动物形、菱形、果木形,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大的有铜钱那样大,校的仅指甲盖似的。刚结婚的新媳妇,头一年还要给全家大小人等做香包带,以显其才华手艺。

3、拴花绳;端午清早起来,奶奶和妈妈就给娃们手腕、脖项及脚腕、腿部拴上五颜六色的十二条合并为一拧成的花花绳,有的还戴在耳眼上,有的用以扎头发。花花绳由于五光十色、鲜艳夺目,在盛夏多虫季节,娃们常在花草丛中玩耍,戴上它,可以惊避毒虫叮咬,平平安安的过夏,花花绳一般戴五至七天,有的要到农历六月初六才能剪掉。剪下的花花绳要扔到牲口圈里。传说,扔到羊圈,羊下花羊羔;扔到牛圈,牛下花牛犊,扔到马圈里,马下花马驹子里。

4、穿裹肚:端午时节,除母亲给自己的孩子绣扎“五毒”红布裹肚外,外婆家还给娃们送裹肚。这些裹肚绣扎工艺精巧,色泽艳丽,图形多样,娃们敞开衣襟穿戴在腹肚部,一则可让人观看,比比手艺;二则盛夏炎热季节,娃们睡觉时常不盖被子,穿戴裹肚后,腹部不易受凉。有的还在裹肚内装上棉花或花椒,可以防止腹部受凉而引起的腹泻,既有益儿童健康成长,又有“障恶除邪”的意义。

5、插艾叶:艾,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驱蚊灭菌,且有止血、温经、安胎的功效。所以,端午这天,人们把刚从地里割回的鲜艾枝插在门框上,窗户上,炕头上,用以驱蚊辟邪。许多妇女还用面蒸成艾叶状馍吃,蒸制成“五毒”馍吃,意思是让娃吃掉这些有害健康的“五毒”,就会百病不生。

6、挂菖蒲:菖蒲,形如利剑,其性苦温,芳香开窍,挂在门首,同样有“除恶祛邪”的作用。除此而外,也有涂雄黄酒的,雄黄内含有砷,有毒物,对细菌能“以毒攻毒”,将雄黄酒涂在孩子们耳鼻一带,腹脐周围,有杀虫防菌,治疗癞疮和肿毒的作用。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端午节这天炸油糕,炸麻花,炸油饼,吃法各式各样。其实,过端午又是夏日里的一次卫生节,又是为投入紧张的“三夏”战斗,在做精神和物质的准备。

喜欢本文,支持作者,欢迎赞赏!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白癜风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23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