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过节的习俗是相通的,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佩香囊,游百病,备牲醴。端午节的来历,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到此日便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悠久的历史使得端午节的礼俗活动缤纷异彩,时至今日,端午节在我国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些传统悠久的
端午习俗。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龙舟竞渡前,首先要请龙、祭神,人们在划龙船前,为助兴而根据当地民歌和号子融汇而成的龙船歌也广泛流传起来。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每年端午都少不了甜咸粽互掐,用哈姆雷特体来讲就是“甜粽or咸粽,Thatsaquestion。”那么你呢,你吃什么粽子?悬钟馗像悬挂钟馗像,也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驱邪除魔的门神。挂艾草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佩香囊佩戴香囊是端午节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习俗之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最早的香囊就是荷包,用来装零钱杂物,逐渐演变成为饰物,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功能。端午的香囊最早的功效就是驱虫,逢五月入夏,虫蛇应季,在荷包中装入雄黄粉以达到趋避虫蛇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荷包中装入香料草药,既陶冶身心又祛病健身,遂成为香囊。现在,端午挂香囊不仅是一种习俗,也是防病健身的一种方法。五彩长命缕五彩长命缕,又叫五彩“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丝线,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习俗。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股,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才解下来。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各地风俗并不完全相同,您的家乡端午节日有哪些习俗呢?快快写留言与身边的伙伴们一起分享吧!PS:端午期间,大北农集团粽“磅”推出互动有礼小活动,
?白癜风哪家医院治疗好?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hangguart.com/jbjj/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