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乾县神奇的端午文化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她承载了中华民族勤劳、忠诚、爱国等优秀品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但是,你可知道,在陕西省乾县及其周边县域自古就没有吃粽子的习俗,现在这里的人吃粽子,完全是改革开放后受其它地区影响、跟风的结果。不吃粽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里不产水稻,大家都知道,秦国当时牢牢控制着渭水流域和成都平原,成都平原以水稻为主,渭水河畔亦产水稻.所以,这一区域的群众不吃粽子完全是出于其独特悠久的文化传承。乾县在战国时,属秦地,战国后期,对秦国唯一能构成威胁的就是楚国,楚国曾多次联合其它国家对秦国发动战争,被秦国视为最大的敌人.公元前年端午节前,秦国大将白起王剪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王剪白起攻破楚国国都的喜讯、特别是屈原跳江的喜讯传回秦国后,秦昭襄王大喜,因为,这预示着秦的统一,已成无可挽回之势。好畤县(乾县)在秦宫中有一当差者,他听到了这一消息后心中大喜,因为秦昭襄王在位56年,基本上天天在用兵,对魏国用兵15次,对韩国和赵国各用兵8次,对楚国用兵2次,把这4个邻国打得气都喘不过来,吞并了韩国的三分之二,魏国的二分之一,赵国的三分之一,楚国的四分之一,战绩辉煌.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秦国百姓的痛苦之上的,繁重的税赋不说,家家都有亲人在战场上丧命,苦不堪言.老百姓们都知道楚国有个好战的屈原,如果屈原能死了,战争就会早点结束,他们就能过上太平日子.这位当差者在当晚上找了个机会回到了家里,把这一喜讯偷偷地告诉给了他的家人,母亲妻儿们大喜,他们都为屈原的跳江而欢呼、而庆贺。差人还有一姐姐已结婚嫁人,天天也为战事担惊受怕.眼看要收小麦了,心里特别害怕战事越来越大,怕楚国人打到秦国来。为了让女儿安心庄稼之事,母亲和儿子、儿媳妇商量后,决定第二天由母亲到姐姐家去,私下告诉这个消息。当晚,他们用上等的小麦面烙制了平时节日祭祀才用的面点,母亲考虑到小外孙的可爱与顽皮,把一部分面点做成了空心的,以便外孙能戴在手腕上,一边玩耍一边吃.并把这种花馍做成了各种图案,私下悄悄的取名叫“屈原馍”,以庆祝屈原跳江而亡。过几天就端午了,也就是关中收割小麦的盛夏季节,舅妈担心小外甥太热脱光了衣服,会露出肚脐伤了肠胃,连夜制作了两件裹肚(兜),舅舅连夜在自家的杏树上给外甥摘了一堆麦黄杏。第二天天刚朦朦亮,外婆挎着篮子(乾县一带人叫提货笼笼),里面放着昨晚用上等小麦面赶制的托托馍、屈原馍、再上面是麦黄杏,再上面是舅妈赶制的裹肚,就到女儿家报信去了。外婆出门这么早,村子早起的乡亲都问:”做什么去呀?”外婆回答:”给外孙送裹肚去!”外婆随便这一回答,没想成就了乾县一带一个独特的民俗:送裹兜.直至今日,仍在延续.外婆到女儿家后,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女儿,女儿又想到了自己老公的妹妹,也仿照妈妈的做法,去了她家.就这样,这一消息、这一做法在民间迅速传播、撒开,人人仿效。后来,人们考虑收割麦子、抢种玉米期间比较繁忙、时间较长,就利用这个时间由外婆或舅妈去女儿、外甥家看看,顺便看看小麦长势如何,还有什么困难等,再给未满12周岁的外甥送上裹肚。当地有民俗,孩子十二岁后就成大人了,夏天就不能再光屁股了,所以就不穿裹肚了。现在,乾县一带这一民俗仍要继续,端午节前你去乾县,也许能碰上卖屈原馍的,不过,由于数千年演变,加之陕西地方方言等原因,多数人现在把屈原馍叫“趣联馍”了。 乾县人和外地人过端午节不同的是:乾县人送屈原馍是为了庆祝屈原跳江而亡,外地许多地方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跳江而亡.共同的是:都是为了彰显一种博大的爱国情怀.
(图文选自网络)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