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申遗 >> 辽代北京延庆区发展的五个历史时期简述
延庆在汉代归上谷郡。唐代初年归妫州,到唐末延庆逐步从妫州分化初妫川郡妫川县,后来又由妫川县传为儒州,主要是今天延庆东部地区,这个名字一直被使用到辽代。
对于今天的北京延庆地区来说,辽代其实已经算是内地——辽王朝的内地。辽在南方是在今天雄安地区与北宋对峙的。而在西部则是山西和陕西、宁夏与内蒙的河套地区交界。因为是内地,所以变动和历史事件就少得多。虽然没有对西方西夏和南方的北宋征伐这里总会作为通道,但是本地的著名的战事就少得多了。因为缺乏较大的历史事件作为标志,所以延庆在辽代的历史演变就显得有些不清楚,或者说历史变化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如果我们以局部地区的变化及其功能结构受整体的影响来看,,也就是说从辽王朝整体的兴衰变化来看,那么延庆的变化的历史阶段还是有章可循的。
辽代延庆成熟期归属西京道奉圣州
由于缺乏显著的历史参考,本文具有初探的性质。仅供各方面参考。
初步来说,辽代延庆应该共经历5个历史阶段:
初期:儒州时期。
发展期:奉圣州时期。
壮大期:南北对峙时期,宋成立后大同升为西京之间的历史阶段。
衰落时期:西京时期:辽开始走向衰落时期大同升为西京时期。
亡国时期:天祚帝时期。
1儒州时期
今天延庆地区归属辽的具体时间,史书上没有写,依据《辽史》辽太祖阿保机的记录,他是在神册元年年。之后由于辽太祖的几个弟弟发动政变,辽太祖忙于内政,就没有大规模南下中原。所以,应该将延庆归辽的时间确定在神册元年,年,毕较妥当。
这个时期,现在延庆的东部地区称之为儒州,辖晋山一县。大体在今天延庆城区以东。这个时期从行政看,辖区比今天的还小。此外,似乎应该是直接归属于辽王朝管理,或者是其管理汉人的南院管理。同时,西部是今天的怀来地区,为可汗州、涿鹿地区为奉圣州、宣化地区为归化州,这是从李唐妫州逐渐演化而来,即是在宣化的武州、涿鹿的新州、怀来的妫州,延庆的儒州似个州的名字基础上发展来的。诸州并列的局面是因为辽王朝初建,南北局势不稳,且内政混乱的情况下的局面。此时历史还在五代时期。阿保机对应的是沙陀突厥的后唐。
2奉圣州时期
奉圣州时期是从耶律德光会同元年开始的。
儒州,缙阳军,中,刺史。唐置。后唐同光二年隶新州。太宗改奉圣州,仍属。有南溪河、沽河、宋王峪、桃峪口。统县一:缙山县。本汉广宁县地。唐天宝中割妫川县置。户五千。(《辽史地理志西京道》)
也就是说在改为奉圣州之前,儒州的地位是刺史州。属于基层单位,比县高一级。类似今天的地级市。不过这是辽初的情况,天下不稳,所以属于草创时期。因此,太祖时期,甚至是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之前,这里的行政实际的等级我估计应该高,而不是低。但是在石敬瑭割让十六州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了。辽史记载:
会同元年十一月:
是月,晋复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于是诏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改新州为奉圣州,武州为归化州。(《辽史太宗本纪》)
这次变化的的原因,是因为石敬瑭正式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耶律德光。从法律形式上,从此这片地区合法地归属辽王朝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形式。其实当时,辽王朝已经基本占领这片地区了。而且占领的原因是从后唐开始突厥系统的王朝自己主动后退的结果,在耶律德光帮住石敬瑭称帝的时候,长城两侧的汉人几乎不见了踪迹。在经济形式上基本都游牧化了。具体情况可以参考我的《妫水河——唐代粟特人的万里乡愁》系列文章。
从实际控制看,这是辽王朝第一次全面突破长城控制长城两侧的历史时期。从军事上对南方的中原王朝形成了战略优势。
这是本地区行政辖区变化的一次重大节点,可以说行政规划大体成熟就是在这个时期。之后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这次调整有两个三个特点:
第一,延庆的行政基本固定为刺史州。
第二,延庆的上级单位明确为奉圣州。而涿鹿的奉圣州的名字就有了两层意思:刺史州的级别和节度使州的级别。这个节度使州的级别是比京道低一级的辽王朝国家三级行政单位。
第三,奉圣州的州治再次回到涿鹿。从而完成了从李唐妫州以来的一个彻底的历史圆圈。李唐初期妫州州治就在逐鹿保岱村。现在到了辽帝国再次回去了。这是因为当时还要防范南方的石晋,特别是当时的太原还在石晋手里。将涿鹿再次作为延怀涿盆地的重点,当然是将大同方向作为发展重点。这是李唐初期的将此地作为本地区的重点的原因。
从地图看,如果将延庆作为重点明显就显得远了。此时的延庆儒州是奉圣州的后盾性质。
另外从奉圣州看,奉圣州应该是经历了三个历史节度:会同元年的奉圣州,会同元年之后的奉圣州,这个奉圣州已经比延庆的行政级别高了。再后来成为节度州,从而将归化州也纳入管辖区。到定型之后,奉圣州其实已经是等同于汉代的上谷郡、唐初的妫州的管辖范围了。奉圣州达到这个管辖范围起码不晚于归属西京道时期。
3壮大期:南北对峙期。
南北对峙期大体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宋初宋太祖北伐到宋太宗北伐晚年。以高梁河之战为标志,南北对峙形成。这个时期是宋太宗,雍熙三年,辽圣宗统和四年,公元年。(《续通鉴》写的年号是辽统和)
辽圣宗四年三月:
辛丑,宋潘美陷云州。壬寅,遣抹只、谋鲁姑、勤德等领偏师以助休哥,仍赐旗鼓、杓窊印抚谕将校。癸卯,休哥复以捷报,上以酒脯祭天地。……又诏两部突骑赴蔚州,以助闼览。横帐郎君老君奴率诸郎君巡徼居庸之北。将军化哥统平州兵马,横帐郎君奴哥为黄皮室都监,郎君谒里为北府都监,各以步兵赴蔚州以助斜轸。《辽圣宗四年》
这是说潘美攻陷云州,今天的大同,之后,辽圣宗诏“横帐郎君老君奴率诸郎君巡徼居庸之北。”从这里看,延庆地区就有防范居庸关之南今天北京地区被攻陷和防范大同被攻克后宋军从西部进犯的意思。此时,此地的战略作用立刻突显了。之后将军化哥则调动平州,就是今天唐山地区兵马去驰援蔚州,而居庸之北的军队则没有被调动,足以说明发生战争,这对于辽王朝是战略预备队的驻扎地区。当然,这次雍熙北伐有特殊性就是宋军在前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特别是西路军和中路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军队驻扎在桑乾河边,只有东部主力部队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最后才功亏一篑。
第二个时期就是从北宋雍熙三年或者是辽同和四年到澶渊之盟时期,南北对峙的局面终于稳定下来。
雍熙北伐之后,辽王朝对延庆地区还是高度重视:
辽圣宗同和七年,三月壬午朔,遣使祭木叶山。夏四月己卯,驻跸儒州龙泉。五月辛巳,祭风伯于儒州白马村。辛卯,猎桑乾河。
从四月到五月,辽圣宗在这里待了一个多月,而后西去桑干河狩猎。所谓狩猎其实就是进行军事演习去了。遗憾的是龙泉和白马村都不知道在今天具体地址了。但是长达一个多月的驻跸,当然说明这里很重要。另外,在同和六年,辽宋还在进行战争。虽然已经是在今天河北地区,但是从延庆西去桑干河,辽王朝担心的还是大同地区是显而易见的。
同和十年,十二月庚辰,猎儒州东川。拜天。是月,以东京留守萧恒德等伐高丽。(《辽史辽圣宗十年》)
似乎白天很可能是征伐的前奏。这是在圣宗在儒州祭天的最后一次记载。从辽史圣宗本纪期间祭祀来看,排除木叶山和炭山,儒州是辽主祭祀最多的地方,两次,其中一次是祭天。另外一次祭天的则是在二十二年固安以白马青牛祭祀天地,当时是为了澶渊之战是很清楚的。固安是接近前线的。唯独儒州这两次是独立作为祭祀活动的。虽然十年这次拜天后发兵高丽,可是儒州不是接近高丽前线,这反倒更是证明了儒州在圣宗时期宗教地位重要性。也就是说辽代前期,儒州具有某种神圣性,只有如此才可以拜天。这是儒州,也就是今天延庆在辽代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中非常独特的地位。
同和十一年六月,大雨。秋七月己丑,桑乾、羊河溢居庸关西,害禾稼殆尽,奉圣、南京居民庐舍多垫溺者。《(辽史辽圣宗十一年》)
同和十二年六月辛巳朔,诏州县长吏有才能无过者,减一资考任之。癸未,可汗州刺史贾俊进新历。
同和十九年九月己巳朔,问安皇太后。戊子,驻跸昌平。
景德元年辽同和二十二年(《续通鉴》写的是辽统和二十二年)澶渊之战。
辽同和二十三年十一月戊申,上遣太保合住、颁给使韩简,太后遣太师盆奴、政事舍人高正使宋贺正旦。辛亥,观渔桑乾河。
我以为第二个阶段是到同和二十五年(年)建中京结束的。二十三年的观鱼桑干河,就是对今天张家口和大同地区的考察。之后,开始将战略目标转向东北了。因为南北关系确定下来了。同和二十四年处理皇太妃案,二十五年建中京,说明,辽的重点开始发生调整了。建中京就是为了集中辽王朝资源同高丽争霸东北的。
宁城县天义镇
辽中京
第三个时期同和二十五年(年)开始。就是辽将目标转向东北时期,同高丽发生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以延庆为代表的地区成为辽王朝的大后方。
同和二十八年辽与高丽发生战争。
开泰三年,公元年二月甲子,遣上京副留守耶律资忠复使高丽取六州旧地。三月庚子,遣耶律世良城招州。戊申,南京、奉圣、平、蔚、云、应、朔等州置转运使。是夏,诏国舅详稳萧敌烈、东京留守耶律团石等讨高丽,造浮梁于鸭渌江,城保、宣义、定远等州。
此时就成了大后方了,成为北伐高丽的后勤基地。成为辽王朝对东北战事的附属地区了。转运使当然是为东北高丽战事转运。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机构设置。
这个时期到重熙十三年年。
4西京时期。
西夏李氏自李继迁时开始就实行附辽抗宋的政策。自李继迁至李元昊,西夏三世都与辽朝关系和睦。但自元昊称帝以后,西夏势力渐强,辽夏交界处的党项部落多叛辽归夏;辽夏关系始转向破裂。
重熙十三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九月,兴宗决意亲统十万大军征夏,命南院枢密使萧惠、皇太弟耶律重元、东京留守萧孝友等分三路攻夏。但最后辽军却中了西夏的诱敌深入之计,在河曲,即河套地区为夏军大败,死伤惨重。驸马都尉萧胡覩等近臣数十人被擒,兴宗亦狼狈地逃回云州,辽兴宗也正是在这一年十一月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辽五京至此完备。《辽史兴宗本纪》:
重熙十三年秋九月壬申,会大军于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北院枢密使韩国王萧惠将先锋兵西征。丁酉,李元昊上表谢罪。己亥,元昊遣使来奏,欲收叛党以献,从之。辛亥,元昊遣使来进方物,诏北院枢密副使萧革迓之。壬子,军于河曲。革言元昊亲率党项三部来,诏革诘其纳叛背盟,元昊伏罪,赐酒。许以自新,遣之。召群臣议,皆以大军既集,宜加讨伐。癸丑,督数路兵掩袭,杀数千人,驸马都尉萧胡睹为夏人所执。丁巳,元昊遣使以先被执者来归,诏所留夏使亦还其国。十一月辛酉,赐有功将校有差。甲子,班师。丁卯,改云州为西京。
从此,延庆地区则转而归属西京道了。其实当然和今天北京最近可守却没有归属南京道。对与辽王朝这几个道来说,延庆就好比天枰法码,往哪边倾斜,哪边就重要。这是延庆地区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5亡国时期:天祚帝时期。
保大二年春正月乙亥,金克中京,进下泽州。上出居庸关,至鸳鸯泺。闻余睹引金人娄室孛堇奄至,萧奉先曰:“余睹乃王子班之苗裔,此来欲立甥晋王耳。若为社稷计,不惜一子,明其罪诛之,可不战而余睹自回矣。”上遂赐晋王死,素服三日,耶律撒八等皆伏诛。王素有人望,诸军闻其死,无不流涕,由是人心解体。
鸳鸯泺,今河北张北西北。
天祚帝逃跑方向
对于辽王朝来说,天祚帝从居庸关西逃到张北,为了平息内乱而误杀了自己的二儿子,让辽王朝贵族更加离心离德,实际上辽王朝已经解体了。想当年阿保机从居庸关南下而得北方半壁江山,后来天祚帝自此北逃,也就丢掉了这半壁江山了。
冬十月,金兵攻蔚州,降。十一月乙丑,(上,天祚帝)闻金兵至奉圣州,遂率卫兵屯于落昆髓。秦晋王淳妻萧德妃五表于金,求立秦王,不许,以劲兵守居庸。及金兵临关,厓石自崩,戍卒多压死,不战而溃。德妃出古北口,趋天德军。十二月,知金主抚定南京,上遂由扫里关出居四部族详稳之家。(《辽史天祚帝三本纪》)
当年十一月,金兵从蔚州入奉圣州,而后十二月,金兵过居庸关占据辽南京,今天北京。延庆也就成了见证二百年耶律氏兴亡的无声之地了。
天祚帝时期,辽王朝的战事主要是在东北。这是无疑的。因此在战事初期,我想延庆地区肯定还是承担后勤供应的作用。不过,以保大二年为标志,居庸关往北从延庆西去张北则完全是逃命之路了,曾经叱诧风云的奉圣州地,唐之妫州,汉之上谷郡,也就送他走上穷途末路了。
所谓的第五个阶段其实只是一个扫尾的阶段,一个很短暂的时期,是辽王朝的结束的时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