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起源 >> 真相揭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原来是假的
扫码上面小程序
顺心购房有惊喜
今天是端午节。首先祝大家节日快乐。
什么?你说端午节只能祝安康、不能说快乐?
为什么?毕竟是过节、放假三天,怎么不能祝快乐?
因为这个节是纪念屈原?
那情人节也是纪念一个被处死的人、六一节更是因为一个惨案才确定的节日,都是纪念死人的节,都不能祝快乐了?
上面这一点点议论,已经涉及到历史事件、历史真相、历史文本和评价、历史逻辑等等大问题了。放假没事,我掉掉书袋,抄点文章大家看看。
01
端午节
先来看篇文章吧。这篇文章,写于77年前。不过文字的阅读感还不错,和我们今天用字习惯相差不多。
端午节的历史教育
端午那天孩子们问起粽子的起源,我当时虽乘机大讲了一顿屈原,心里却在暗笑,恐怕是帮古人撒谎罢。不知道是为了谎的教育价值,还是自己图省事和藏拙,反正谎是撒过了,并且相当成功,因为看来孩子们的好奇心确乎得到了相当的满足。
可是,孩子们好奇心的终点,便是自己好奇心的起点。
自从那天起,心里常常转着一个念头:如果不相信谎,真又是甚么呢?端午真正的起源,究竟有没有法子知道呢?最后我居然得到了线索,就在那谎里。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仍以五彩丝约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续齐谐记》)
这传说是如何产生的,下文再谈,总之是不可信。
倒是“常所遗(粽子)苦为蛟龙所窃”这句活,对于我的疑窦,不失为一个宝贵的消息。
端午节最主要的两个节目。无疑是竞渡和吃粽子。这里你就该注意,竞渡用的龙舟,粽子投到水里常为蛟龙所窃,两个主要节目都与龙有关。
假如不是耦合的话,恐怕整个端午节中心的意义,就该向龙的故事去探寻罢。这是第一点。
据另一传说,竞渡的风俗起于越王勾践,那也不可靠。不过吴越号称水国,说竞渡本是吴越一带的土风,总该离事实不远。这是第二点。
一方面端午的两个主要节目都与龙有关,一方面至少两个节目之一,与吴越的关系特别深,如果我们再能在吴越与龙之间找出联系来,我们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吴越与龙究竟有没有联系呢?古代吴越人“断发文身”,是我们熟知的事实。这习俗的意义,据当时一位越国人自己的解释,是“处海垂之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翦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说苑·奉使篇》)
所谓“水神”便是蛟龙。原来吴越都曾经自认为蛟龙的儿子(龙子),在那个大前提下,他们想,蛟龙是害人的东西,不错,但决不会残杀自己的“骨肉”。所以万一出了岔子,责任不该由蛟龙负。因为,他们相信,假若人们样子也长的和蛟龙一样,让蛟龙到眼就认识是自己的族类,哪会有岔子出呢?
这样盘算的结果,他们便把头发剪短了。浑身剌着花纹,尽量使自己真像一个“龙子”,这一来他们心里便踏实了,觉得安全真有保障。这便是吴越人断发文身的全部理论。
这种十足的图腾主义式的心理,我在别处还有更详细的分析与说明。现在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上文所希望的吴越与龙的联系,事实上确乎存在。根据这联系推下去,我想谁都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至于将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那就不用讲了。总之,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远呢!
据《风俗通》和《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古代还有以彩丝系臂,名曰“长命缕”的风俗。我们疑心彩丝系臂便是文身的变相。
一则《国策》有“祝发文身错臂,瓯越之民也”的话(《赵策》二)。可见文身术应用的主要部分之一是两臂。
二则文身的目的,上文已讲过,是给生命的安全作保障。彩丝系臂,在形式上既与错臂的文身术有类似的效果,而“长命缕”这名称又证明了它也具有保障生命的功能,所以我们说彩丝系臂是古代吴越人文身俗的遗留,也是不会有大错的。于是我又恍然大悟,如今小孩们身上挂着五彩丝线缠的,或彩色绸子扎的,或染色麦草编的,种种光怪陆离的小玩意儿,原来也都是文身的替代品。文身是“以像龙子”的。
竞渡与吃粽子,上文已说过,都与龙有关,现在我们又发现彩丝系臂的背景也是龙,这不又给端午是龙的节日添了一条证据么?我看为名副其实,这节日干脆叫“龙子节”得了。
我在上文好像揭穿了一个谎。但在那揭谎的工作中。我并不是没有怀着几分惋惜的心情。我早已提到谎有它的教育价值,其实不等到谎被揭穿之后,我还不觉得谎的美丽。
如果明年孩子们再淡起粽子的起源,我想:我的话题还是少不了这个谎,不,我将在讲完了真之后,再告诉他们谎中的真。
我将这样说:“吃粽子这风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那时人们的文化程度很低。你们课本中有过海南岛黎人的插图吗?他们正是那样,浑身刺绣着花纹,满脸的狞恶像。但在内心里他们实在是很可怜的。那时的人在自然势力威胁之下,常疑心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他们就认定那东西为他们全族的祖先兼保护神,这便是在自己身体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画着该图腾的形状,以图强化自己和图腾间的联系。而便于获得图腾的保护。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借此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一切,表面上虽很热闹,骨于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所以从冷眼旁观者看来。实在是很悲的,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一二千年的时间过去了,由于不断的暗中摸索。人们稍稍学会些控制自然的有效方法,自己也渐渐有点自信心,于是对他们的图腾神.态度渐渐由献媚的,拉拢的,变为恫吓的,抗拒的,(人究竟是个狡猾的东西!)最后他居然从幼稚的,草昧的图腾文化挣扎出来了,以至几乎忘掉有过那么回事。好了,他现在立住脚跟了,进步相当的快。人们这时赛龙舟,吃粽子,心情虽还有些紧张,但紧张中却带着点胜利的欢乐意味。他们如今是文明人啊!我们所熟习的春秋时代的吴越,便是在这个文化阶段中。”
“但是,莫忙乐观!刚刚对于克服自然有点把握,人又发现了,第二个仇敌一一他自己。以前人的困难是怎样求生,现在生大概不成问题,问题在怎样生得光荣。光荣感是个良心问题,然而要晓得良心是随罪恶而生的。时代一入战国,人们造下的罪孽想是太多了,屈原的良心担负不起,于是不能生得光荣,便毋宁死,于是屈原便投了汨罗!是呀,仅仅求生的时代早过去了,端午这节日也早失去了意义。从越国到今天,应该是怎样求生得光荣的时代,如果我们还要让这节日存在,就得给他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为这意义着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当的象征?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
准备给孩子们讲的话,不妨到此为止。纵然这番意思,孩子还不太懂,但迟早是应当让他们懂得的,是不是?
作者:闻一多
一九四三年七月
02
屈原
上一段抄了篇文章。文不长、意很深。请大家仔细想想其中的道理。特别是“谎中的真”,这个总结真是漂亮。我刚刚看完《隐秘的角落》,突然有同样的感触。
说端午,当然离不开屈原、离不开楚辞、离不开《天问》。但是,这也是谎么?真的有屈原么?
你还真别以为这是开玩笑,史学界真有这么个有趣的话题: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那个楚国大官屈原,有可能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清末民初时,有个学者叫廖季平,就提出对屈原的质疑。他指出,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出自《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而在《吕氏春秋》、《战国策》等汉以前的典籍里面,根本没有屈原这个人。楚国本国的典籍,也没有与屈原相关的记载。
按照“孤证不立”的史学原则,屈原如果只出现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其他所有同期或者更早的史料都不存在这个人,就很成问题了。
更要命的是,《屈原贾生列传》有诸多矛盾和不合理之处,其公信力并不高。比如,“至孝昭时,列为九卿”一语,“孝昭”这个帝王谥号是司马迁死了之后才有的,司马迁怎么可能预知自己死后的事情?
胡适,也曾说《史记》不可靠,《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胡适的原话是,“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过问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
当然,年太祖曾著诗盛赞屈原,导致这个课题也就没有再深入研究、而作为历史定论了。
原诗为: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此诗的意境,一如他其它的诗,气势磅礴。但我们可以参见上面那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还要让这节日存在,就得给他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为这意义着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当的象征?”
安德撕蛋?
闻一多还写过一篇比较学术化的《端午考》。他考证,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嗯,也就是咱大芜湖地区)一带早就有端午节存在,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客观上是不对的。
应当是先有端午节、再有屈原。更准确地说,是先有端午节,再有屈原的传说。
民间传说,屈原在汨罗江自尽之后,汨罗人民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包了许多的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可是,为什么要包粽子?直接把糯米饭倒进江中,不是更省事吗?你不是要鱼(蛟龙)不吃屈原吗?不是应该争分夺秒吗?直接把糯米饭倒进江中,不是比包粽子更省时间吗?而且还用绳子把粽子包起来,鱼咬开草绳费不费劲?干脆放弃粽子、直接吃屈原的尸体是不是更省事?
可是,这么分析历史、揭穿神话,真的有意思、有意义么?
最后,假如屈原不存在,司马迁为什么会写《屈原贾生列传》?很有可能是因为司马迁为了发泄自己的不得志,将自己的苦闷,通过一个虚构的人物来承载,而后世人所读到的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诗作”,也很有可能是当时、以前和后世文人共同创作、不断创作,并用屈原这个虚构人物作为笔名而已。
细想这下,史书与史实,还真是一个大问题。一言难尽。比如,端午其实是端五,但真要把解构完了,可能就变成韩国的传统节日了。
03
几点想法
掉了点书袋,最后简单讲几点想法:
1、历史是客观的,但也是主观的。历史需要载体,从某种程度上,史书是主要甚至唯一的载体。但历史不仅由胜利者书写,历史更由书写者书写。书写者,不可能不带有主观性。
2、在时光穿越技术得以应用之前,我们只能通过史书来了解、研究和继承历史,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仍然是阅读史书。但不可只读一本、一种。要多看看,对比和交叉着看看。如果能发现不同史书和描述之间有矛盾、重复的地方,就算到达下一个境界和层次了。
3、既要信书、又不能尽信书。既要读史书、又不能尽信史书。其中奥妙,存乎于心,唯在悟字。此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发挥出来。大致过程是是:知识支撑观点、观点形成立场、立场鉴别知识。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不断发生着的。
4、有了观点和立场,往往就有了主见。但主见不等于偏见。主见应当是开放的,正如科学应当是可以被证伪的。观点被改变、知识被刷新,应当是兴奋的。再根据新的知识去调整立场,进而不断逼近真相和真理。这个过程也许是无限的,所以信仰要坚定、态度要包容。
5、在达到上述高度之后,当你发现了一些不对、不当的史实时,除了分析、批判、澄清之外,还会进入另一个思考角度:历史的任人装扮,是不是有其合理性?
再深入,还有对历史的利用问题。历史和神话,现实和童话,人类到底需要哪个?或者当下更需要哪个?以及,是不是有纯粹的学术?还可以再问,学术的作用,是发现真相还是推动历史的进步?
到了这个阶段,别说我,就是各大门派的掌门,也只能问的出来,还答不上来。所以,历史还在继续、思考也还在继续。
嗯,上面的理论是不是有点枯燥?来,我举个浅显的例子吧。根据我们对房地产、城市化历史的阅读,很容易形成一个观点甚至常识:比如,好房子就一定贵。
但是,现实中出现了新的知识:高速东方御府,又好又不贵。
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新出现的知识和历史,调整我们的立场:去买。
好,今天就吹这么点。欢迎大家参与讨论。精选留言的,送收费群免费听课名额。欲知更多,进群来说。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