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特辑捧读离骚忆屈原游义云

发布时间:2025/2/27 11:31:52   点击数:

我在读中学时期,无意间在同学那里看到了屈原《离骚》,不知是何缘故,读着、读着就被此诗吸引住了。于是就买了一个小小的本子全部抄了下来,一点一点地咀嚼。后来被老师发现,说学这个古老的东西没用,帮助不了眼前的学习,我只有停住。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偷偷地拿起来读着,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有味。虽然《离骚》很长,有三千多字,也很晦涩、深奥难懂,但反复揣摩,渐知大概。诗意撞击着我的心扉,久久回味,为什么会如此这般?

后来想起,大约于我苦难的少年生活有关,朦胧中与诗中的有些句子想吻合,心有所契而感伤。譬如:“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其意是我忧郁、我失意,在当今我是最困穷的人。还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大意是我长长地叹息,眼泪流个不停,可怜人民的生计太苦了。

这种同情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只是其中之一,更多的是站在高处用大视野、大胸怀、大角度,抒发家国情怀,拯救黎民百姓,稳固江山社稷,实施理想抱负。然而屈原终究郁郁不得志,不被朝廷理解,反遭奸臣暗算而又无可奈何,只有以死抗争唤取人们觉醒。作者高尚的节操,远大的志向,深邃的意境,超拔的才华,浪漫的情思,再现于笔端。开创了伟大的经典之作,奠定了一代诗风。

不过,二千多年前的骚经,对于文革时期文化低落的年代,对于今天的我们,既新鲜又茫然,更何况我一个少年。然而喜爱就不放手,就会不停地识读和追恋,以至在后来的寒假中,我被生产队安排去塞湖水利工地挑堤。隆冬季节,寒风呼啸拍打着瘦小的身躯,我披着单衣肩扛两篼子泥土,感觉异常沉重,压得喘不过气来。为缓解压力和情绪,一边挑起泥土,一边背诵《离骚》。

在来往如梭的人群中,我利用少许间隙悄悄地到工棚拿起笔将诗句抄在手掌上,边挑担,边背诵,然后再抄,这样反复再三,既忘记疲劳,又不忘背诗学习,鼓舞精神斗志。也常常利用工地上的片刻休息,独坐在塞湖堤岸,面对茫茫而又凄清的湖水,面对多彩而又凄楚的斜阳朗诵《离骚》,充满着感伤,流尽了泪水。全诗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背了下来,后来小小的本子不慎遗落,我难过了好久。

以后每逢端午节,我好像就看到《离骚》、看到屈原,情感自溢,心有感触。然而《离骚》终究是古诗经典,好像是一座大山浑身都是宝藏,挖不尽,猜不透,用不完。又好像母亲的乳汁,对于婴儿总是那样新鲜、那样真淳、那样佳肴。时光似水而过,春秋匆匆交替,落叶飘去飘来,也淡化不了诗人的文字悲怆和心底的郁结!她太美了,她太妙了,她太神了!

在人生的羁旅途中,虽然不能日日沉浸在屈子的诗中,有时因别的原因而忘却了诗句,但年年的端午节会勾起旧日的回忆。情寄所托,放浪形骸,新一辈诗人、作家都会提笔挥毫,缅怀忠良,纵情高歌,警示社会,摒击时弊和贪官。

我在生活的缝隙中偶有所感:屈原是高官,三闾大夫,宰相也!他有权吗?有权。他穷吗?不穷。他有学问吗?有!一个有权、有钱、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跳江自杀?这在当今绝对是奇闻,古往今来只有贪官才畏罪自杀呢!

感受之二,为什么富官总不心满意足,贪之又贪,多多亦善,甚至以荒淫无度为荣,从不感到廉耻,更不体恤百姓与社稷。有的官员所谓上班工作,就是整日思考如何攫取百姓利益,为已所用。从古数到今未见高官因同情老百姓疾苦而伤心自杀,屈原做到了。

更为可悲的是一些贪官口口声声高喊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背后却搞钱权交易,违法乱纪,肮脏至极。他们在开会时还居高临下、大言不惭地教育人们、引导人们、鼓舞人们如何如何,实则假大空、谎话连篇。这是何等的可笑、可耻、可恨呀!《人民的名义》《百名红通》等电视剧让他们的劣迹大白于天下,将来屈原找到他们的亡魂,也会嗤之以鼻,心寒至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处于封建社会,且又昏君当道的屈原,为什么有如此觉悟,对国家、对人民有如此情怀,且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何来的侠肝义胆,何来的热血丹心,何来的高情懿德?

他又是受谁的教育才有如此伟大的胸怀?这是多么值得深思和研究。因而端午节不仅仅是划划龙船、吃吃粽子而已,而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让人们不断解读,时时感悟和警醒。让《离骚》、端午、屈原精神体现应有的价值,这并不遥远,也不过时。

写不尽的思考,泛不尽的涟漪。#高考起航梦想生活#每当年年端午而来,仿佛屈原就在江中,昂首挺胸吟诵着跌宕起伏的《离骚》,声音悠扬婉转,散发了二千七百多年。今天的划船声、锣鼓声、呐喊声揉成一片,勾起我们无限的思念,踏向明天的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nr/359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