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汨罗江的忠魂文化存兮,魂兮归来

发布时间:2024/5/16 16:34:21   点击数:

执笔行走于人世间,用文字书写尘世的故事

1

1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说文解字》中提到“端”就是“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提起端午,大家脑海里都会出现一个人名“屈原”,还有一种食物“粽子”。

迄今为止,关于端午的起源,影响最为广泛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事实上,端午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在春秋以前,百越之地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到了战国时期,一名楚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以身殉国,跳入汨罗江自尽,于是,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宣扬他的爱国精神。

此后,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对祖国、对民族的赤忱与热爱。

1

1

传统节日的意义,在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所谓“家和万事兴”,“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境界。

传统节日则是“和文化”的基本载体,是将56个民族连接起来的精神纽带。

历经岁月的洗礼,传统节日始终保持着其最本质的情怀。

来自年兽传说的春节,凝聚着华夏人民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传承着中国人民的伦理观念。

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是人们祭祀祖先,传承孝道的重要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对先人的缅怀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端午节,是一个祭奠与追念崇高灵魂的日子,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传递家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饱含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夙愿。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沉淀发展而来,有着悠久的历史轨迹,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1

1

中国千百年来,文化主导思想,精神反映文明。

过去的文化如何保留,未来的文化如何发展,取决于今天的我们如何对待与取舍。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传统节日的氛围,曾经热闹非凡的端午节,如今只剩下餐桌上的一盘粽子。

何以至此?

言语相传的祝福变成了手机短信的问候,即便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也总有几个在低头玩手机。

邮件取代了书信,飞机代替了车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密切了,但心却疏远了。

之前网络上流传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而你却在玩手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忘,对于人们而言,节日只是假期的代名词。

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某个群体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正如王德峰教授所说:“随着家族本位社会的解体,我们进入了个人主义社会,但这个个人主义却没有精神基础,终于沦为物欲的个人,每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物欲,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形成了熟人社会,也就是现在的社会现状。”

在物质生活充沛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却极度匮乏,人生缺乏信念,只有功利目标。

1

1

希特勒曾说:“要灭掉一个民族,先灭掉他的文化。”

浮躁的社会衍生出一种浮躁文化,浮躁文化孕育着一批浮躁人群。

端午将至,多少人还保有“情不知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原。”的情怀?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幻想着一夜成名,渴望着一夜暴富,踏实做事的人少,急功近利的人比比皆是。

传统文化的没落,浮躁文化的兴起,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抑制这种浮躁文化,我们需要重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移风易俗、以文化人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需要秉持一个积极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传统节日,为下一代讲述其背后的渊源与故事,沉下心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利用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推陈出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承文化内涵,弘扬文化思想。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民族文化是信仰,是归途。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nr/349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