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习俗 >> 苏洵当学霸的父亲,做人生的赢家
眉山苏氏先祖赵郡苏味道,曾在唐武则天时任过宰相,后贬到眉州,是眉州名门望族,读书正业,学风浓厚,家风甚笃。苏洵的父亲苏序非常重视儿孙辈的学习,藏书颇丰,他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苏轼在《答任师中、家汉公》形容家境“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苏洵于年生于眉州,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家风中。苏洵大哥苏澹、二哥苏涣都如苏序所愿,学而优则仕,考取功名。而苏洵天性顽皮,不喜欢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虽天资聪颖,却对读书不感兴趣,学业不精,又喜欢四方游历,吃了不少苦头。
三字经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自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读书,起因是二哥苏涣让苏洵重修苏氏族谱。在编写族谱的过程中,苏洵了解到了先祖们勤学奋进、施展抱负的事迹,深受感动和鼓舞,加之母亲去世、自己孩子的出生以及自己哥哥、舅哥均考取了功名等这些对他的触动,幡然悔悟,转而发愤读书。
苏洵在夫人程氏支持下博览群书、研读经典,手不释卷、用功之深。有一年的端午节,夫人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书房,苏洵拿起粽子准备蘸糖吃,误将砚台当成糖碟,一边蘸着粽子吃,一边读书。后来被夫人发现时,苏洵已经将粽子吃完,可是白糖完好无缺,苏洵嘴上脸上、以及散落在砚台上粒粒黑黑白白的糯米才明白苏洵读书太投入,心无旁骛,认墨为糖,一时成为书界趣谈。
苏洵终日埋头苦读,学业有精进,可屡试不第,后来苏洵也就放弃科考了。苏洵之后不断阅读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等大量书籍,同时还研究古今是非事理,探讨前人成败经验,积累了渊博的知识;苏洵写作也日益精进,下笔千言、一挥而就,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行文气势磅礴,思想鞭辟入里,见解深广独到,语言犀利,创作出《衡论》、《权书》、《几策》等精彩文章,有《嘉佑集》20卷传世,尤其是他写的《六国论》,成为古代学生学习史论的范文典章。
藏书教子,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苏洵一边博览群书,一边精心培养苏轼、苏辙两个儿子。
目睹自己的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自己的言行将影响儿子的成长和发育,苏洵并没有使用棍棒严训,而是独创“藏书教子”法循循善诱,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因势利导。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躲在孩子看得到的旯旮里读书。孩子一来,他就赶紧把书“藏”起来,装着很神密的样子,两个孩子很机灵,当他们发现父亲的举动后,总想知道父亲瞒着他们在看什么好书,便想方设法在父亲不在的时候,将书“偷”出来读,甘之如饴。苏洵经常在不经意间给孩子们讲史上有趣故事,在
苏轼、苏辙听了津津有味时,常常借故中断、留有悬念,两个孩子兴致未尽,只能自己去书架找原著一探究竟,渐渐地便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六十多岁的苏轼被贬到海南,在一首诗中记叙了梦见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夜梦》)
苏洵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加之知书达理的程夫人的共同培养,一方面使苏轼兄弟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他们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和高雅高洁、豪放大气的情操志趣。
苏洵经常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一起作文,时而以诗为媒,驭歌而行,时而走访名山大川寻师访友,也在陪同孩子成长中教学相长,成长成更加优秀的“老苏”。
出类拔萃,三苏进京名动天下苏洵的文章出类拔萃,在蜀地家乡声名远扬。当益州知州雷简夫读完苏洵的大作后,拍案叫绝,连称苏洵“王佐之才”,也向户部侍郎、益州知州张方平举荐。张方平与苏洵一见如故,两者相谈甚欢,“论古今治乱,及一时人物,皆不谋而同。”张方平十分欣赏苏洵父子的才华,积极的向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举荐。
宋嘉佑二年(年),49岁的苏洵,护送两个儿子赴京都汴京,参加科考,结果苏轼、苏辙,一举考中,同榜登科。在京期间,苏洵拜谒文坛领袖、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读完后苏洵的文章后大家赞赏,写下《荐布衣苏洵状》,向宋仁宗举荐(苏洵常叹曰:“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连苏洵的墓志铭都是欧阳修所写。这是后话)。苏轼、苏辙在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殿试中出类拔萃,一起进士及第,仁宗皇帝对他俩甚为满意:“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一门三学士。苏洵不仅自己响誉千古,成为人生赢家,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苏轼、苏辙两个学霸,父子三人都成为“唐宋八大家”。从此,三苏名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