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习俗 >> 最新作文素材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作文素材: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素材+题目例文+时评)
1主题解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没有高质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正处在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对外交流中会受到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国人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元的。如此情境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弘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作文命题肩负“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国家认同”也关涉“文化自信”,这就使得“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主题之一。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从德、才、识、量多方面引导品德修养的提高,典型地彰显出文化自信的内涵。
2亮眼标题《以文化传承为基,扬我中华魂》
《点横撇捺蕴风骨,笔墨纸砚皆乾坤》
《文化危机需重视,文明薪火需相传》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造中华民族之魂》
《华夏芬芳自古来,守正出新透酒香》
《着我汉家霓裳,兴我礼仪之邦》
《重拾华夏自信,传承优秀文化》
《人文照亮科技,科技传播人文》
《与科技携手,秉人文之光》
《浩瀚长河里,唯文自传承》
《观文化昌盛,延传承火炬》
《守文化本真,赴传承之路》
《断流量之惑,燃文化之薪》
《经书济世长,文化永传承》
《文明圣火,时代篇章》
《承接文化传承的火炬》
《源源文化,传承不歇》
《莫将文化传承束之高阁》
《刚柔并济,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燎原之根》
《扬美育之帆,唤文化传承》
《雾里看花难赏,泛娱乐化非智》
《大美文化,与时偕行》
《万千气象,传承星火》
《文化之根,传承固本》
《拾华夏之花,献于世界》
《旧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旧调换新曲,炎黄谱华章》
3传统文化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具、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中国对联等。
(一)优良的民族精神
1.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
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4.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二)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三)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
《菜根谭》言:果种花,花结果,须知福至有因。李子柒的爆红绝非偶然。首先她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吸收养分,古为今用。她的服装道具、环境布局、背景音乐,都充满了东方韵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这个基础上,她具有一双慧眼,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性转化,视频的内容、技术、情感方面都足够精致,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她的出现,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也打开了西方世界欣赏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窗口。
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沃土培育了李子柒这样的文化网红。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机械照搬,而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吹尽黄沙始得金。
国内曾经出现过所谓的“复古”思潮,不顾时代特征,不辨精华糟粕,对传统文化盲目推崇、照搬复制。各种女德班,天价私塾班,你方唱罢我登场。孰不知,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附庸风雅,也不是穿着汉服招摇过市,更不是利用风水堪舆、求签问卦赚钱牟利。而是用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思想理念润泽、滋养现代人的心灵。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曲高和寡,而应有温度、接地气、富有人情味。
《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综艺节目的热播,正是因为它们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走下神坛,融入人间,也真正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传统文化火了,李子柒红了。但显然,时代需要更多李子柒式的传承者,他们不一定做网红,而可能就是普通如你我者。“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每个人皆有责任。
中华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闪烁恒久光芒。如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年轻一代的手中,每一个青年学子都应该有文化自信,感受到“有我”的使命,做一个优秀的“拿来主义”者,”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多“李子柒”们的守护和传播之下,与时俱进,薪火相传!
点评
这篇文章,紧扣材料,先分析李子柒“红”了的真正原因,得出中华传统文化经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性转化,走出国门而大火的深层原因;然后指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文章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构思方式行文,逐层深入,讲理透彻。全文立足传统文化主题,紧扣当下社会现实,论述有针对性,语言具有表现力。
作文题目(六)
上海16岁女生武玉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玉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5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字。
诗里青春,手中流年
(点评:美育感十足的标题,又见诗情画意,甚是美丽。)
五千年的浩瀚岁月里,诗歌是一朵馥郁袅娜的墨花,于变换的时空里绽放着华夏大地的千山万水,更传唱着炎黄子孙的喜怒悲欢。无论是春华秋碧,还是朝代更迭,诗歌的国度始终盛世未央,多少年沧海成桑田,诗人们的缱绻心事依然触手可及。(点评:用诗样文章来解读诗酒年华,穿越时空,意象浪漫,比喻新巧,迫切读下去,激趣成功!)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久违的文化盛宴,16岁的少女武亦姝凭借其过人的诗词功底勇摘桂冠,博得一片喝彩。当人们无比钦羨这个オ华横溢的少女时,一个新的问题也在人们心中萌生开来:古诗文默写在分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只占了5分,这3.3%的比重,是否值得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呢?(点评:回扣材料,简述新闻事件,提出问题;入题迅速,不蔓不枝。驱动篇章里,折射出的是一种简洁明朗、铿锵新锐的文品。)
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背诵诗歌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传承文化,继往开来,而非仅仅是为了高考试卷上那3.3%的分值。从何时起,我们将背通古诗文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抱怨古人为何要写那么多诗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背诵古诗文,我们能收获的不仅仅是试卷上的那5分,更有文学修养乃至整个人生的满意答卷。(点评:轻松泰然,西方名言入传统篇章,文化融合,交流互鉴;驳论范式,现象列举,对症下药,观点和盘而托。)
诗歌源自于生活。尘世的苦辣酸甜,生命的喜怒悲欢,都在诗歌中涓涓流淌,于岁月的流光中隽永绵长。那是“桃花灼灼,枝叶蓁蓁”的绚烂花事,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干古遗憾,是“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真情告白。当生活跌落现实的尘埃,诗歌却在尘埃里萌芽开花,绽放一片锦绣山河。诗歌源于生活,更是生活的升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们目睹了现实世界的悲欢离合,便在心中勾勒了一座诗歌帝国。那是屈子的“后皇嘉树,受命不迁",是辛稼轩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陈与义的“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寥寥数语的背后,藏着朝代更迭的烽烟,更藏着诗人们无尽的山河泪。(点评:分论一,诗中山河,词里盛衰,我们含着泪歌哭着祖辈的起承转合,那些诉尽流年的珠玑,或璀璨繁盛,或笃定真挚,或悲辛酸甜,或痛定思痛,记录并反思,总结并鉴戒,铭记并励志,如果把这些源自生活诗章的多面历史价值再阐发详实一些,会更加饱满撼人。)
诗歌是生活的升华,是古人智慧的精粹,更是我们受益终生的文化瑰宝。在烟海浩瀚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时空辗转的不同风景,领略了星移斗转的岁月变迁。那些背过的诗句或许被我们遗忘,但是它们已经汇成了我们的骨血,在悄无声息中晕染着诗意的青春。总有一天,我们会带着无限诗情画意去看王摩诘的松间明月,去品元好问的千山暮雪……(点评:分论二,详略有别,用整句、引用、用典的方法总结“升华”的真谛,渗透血液、砥砺青春。)
诗里写青春,手里舞流年。背诵古诗文的意义是不需要质疑的,愿我们都能领悟诗歌的真正内涵,诗海扬帆,谱写自己最诗意的青春。(点评:点题照应,朴素作结,任务完成。)
8精彩时评
01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广春
(标题观点明确,凸显文化与人的关系。)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开篇论述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②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强调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照应标题。)
③靠有担当的文化人。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他们应该对文化热爱而执着,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担当的文化人。)
④靠有绝技的手艺人。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正是文化的传承者,让风俗习惯、美食服饰、艺术表演、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绝活的手艺人。)
⑤靠有情怀的开拓者。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善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展,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还是文化服务的拓展,抑或是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韵味,我们都需要善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情怀的开拓者。)
⑥靠有坚守的本地人。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大批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的甘守清贫,为手艺、绝技代代相传殚精竭虑;有的顶住压力,为文物遗存的当下命运奔走呼号;有的倾其所有,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默默奉献。能够坚守的本地人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有生力量,懂得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善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就能够让文化发展在每个地方找到现实落点,使文化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坚守的本地人。)
⑦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将激发“以文化人”的精神力量,助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首尾照应,期许鼓励。)
02“文化自信”三喻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金苍
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历史;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电影院人头攒动,一年亿元票房堪称奇迹……
这只是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与文化的互动生长,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判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不拒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河、山、海,是“应然”境界,“实然”却常遇尴尬。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进来”也不“走出去”,封闭了海洋的疆界。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03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节选)
——于传统中筑牢文化自信
来源:人民日报
毋庸讳言,我们有过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困惑与犹疑。中国历史上,有“三晚”之说——晚周、晚明、晚清,都是社会文化断裂期。年,英军陈兵南京城下,中国被抛入“全球时间”。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抗争、变法,经革命、战争,经建设、改革,不到年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及至今日,面对传统,人们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惑;面对世界,又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困。在不少人那里,“中国风”不过是丝绸、水墨、大屋檐的符号堆砌,节日的行礼如仪敌不过电商促销的广告,人际的传统美德被消费社会的物质战车甩在身后。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弋,我们急需重新定义自身。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技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不是抱残守缺、闭关锁国,把传统等同于“复古”“守旧”;更不是“去中国化”、毁古搬洋,把传统一概视之为“糟粕”“落后”,而是要返本开新,看到我们是站在五千年的文化河床之上、是扎根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文化土层之中,以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的文化传统,不仅孕育了这个从未中断的“亘古亘今,亦新亦旧”之文明,而且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罕有的一个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奇迹。这正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之所在,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之所在,更是我们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底气之所在。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我们以独特的智慧和价值屹立东方。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仁者爱人”,从周易的“阴阳相生”到孟子的“民贵君轻”,礼乐相和的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四大发明传入西方,被英国哲学家培根誉为“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在西方巡演,京剧的魅力震惊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餐、汉字、孔子学院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架设起沟通东西世界的桥梁;年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绽放中医影响力……中华文化也以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基因,打开着全人类的文化场域。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我们以包容与创新的气质走向未来。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它不仅是一条通商道路,也是一条文化纽带。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一睹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中华文明不仅在器物上曾给世界巨大贡献,在精神上同样能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04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标题即论点,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陈凌
①“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爱我中华》,响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唱出了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
②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民族56个民族民心相通、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外国学者把这“令人吃惊的统一”看作是“中国的神话”。密码何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新时代领路人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开篇点题。以歌曲《爱我中华》及新时代领路人的讲话引出“文化认同”的话题。)
③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我们灿烂的文化,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诗经》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汇,《楚辞》中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整理的少数民族仪式歌、民歌,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族多方面的贡献。正是因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才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也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了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文化认同的原因一: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④“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更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文化认同的原因二: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⑤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我们就一定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前行,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总结全文,呼吁期待。)
05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
来源:人民网作者:仲田
(标题抛出疑问,暗含中心论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脉延续,国之强大,离不开赓续历史传统、守护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可以说,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扶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包括国粹艺术、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成热潮。“故宫跑”、京剧“潮”、敦煌美、诗词热……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活跃在各大平台,不仅越来越有时代风尚,而且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伴随着传播热度的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nr/3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