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佳节说端午从古诗文看古人怎么过端午

发布时间:2021-9-4 13:29:25   点击数:
白癜风患者能否运动 http://m.39.net/pf/a_9329277.html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龙节等,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后来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的说法。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现代的端午节,除了小长假外,还有粽子、龙舟、香包等多种元素。因为今年的特殊情况,可能有的小朋友不得不待在家中,那么就让我们跟随古诗文,一起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人是怎么过端午的吧。

舌尖上的端午节

中国文化的传承,除了诗词歌赋,还有美食。“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跟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经典旁白,我们来到古代看看。端午节的美食,当然少不了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传说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其中一种说法是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异常,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这就是筒粽的由来。后来又有传说东汉建武年间,有人言屈原托梦:“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蓼叶包住,再缠上五色线,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便有了叶子包裹的粽子。这里可以用来包裹的叶子主要是菰叶、艾叶、蓼叶等。世代相传,粽子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的应节食品。古代粽子的品种有很多,南宋陈元靓编撰的《岁时广记》中说,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大多是根据粽子的形状来起名。前面最早传说中竹筒装米,就是筒粽的由来。宋代欧阳修也说:“香黍筒为棕,灵苗艾作人。”宋代陆游《乙卯重五诗》:“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描述了两角粽子的形态。九子粽是把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用彩色线扎成,五彩缤纷,非常好看,《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其五.五月歌》:“折杨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唐代李隆基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也说:“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从粽子馅儿来看,不但有传统型粽子,如:早期的很多粽子都是用黍米做的,用菰叶等植物叶子包裹成有角的样子,也称“角黍”。后来唐宋很多用黏米做粽子,正如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所说:“香菰黏米著佳名,古俗相传岂足矜。”还有别致型粽子,如:宋代苏轼的杨梅蜜饯馅儿粽子:“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欧阳修也在《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中提到:“彩索盘中结,杨梅棕里红。”都是描述的杨梅粽子,独见其风雅。煮粽子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一种方法是将艾叶烧成灰,和火共煮,这样煮出的粽子呈金色,宋代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中也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一说。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还有喝菖蒲酒和吃龟吃鱼的习俗。如,唐朝末年徐铉《和李秀才端午日风寄》中说:“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便是说的吃粽子,喝菖蒲酒的风俗。唐代张说的诗《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里提到“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就是说的端午节吃龟吃鱼,这一点也能从西晋周处《风土记》的“俎龟角黍”里找到依据。

竞渡射柳打球忙

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有赛龙舟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棹影上下翻飞,鼓声既急又响,形象地描述了龙舟竞赛的场面。宋代欧阳修在《端午帖子词二十首.八夫人合五首》中也说:“楚俗传筒黍,江人喜竞舡。”宋代黄裳在《减字木兰花.竞渡》中:“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红旗高高举起,鼓声像春雷一样震响,龙舟如箭一般飞出,竞渡双方气氛紧张,观众喊声惊天动地,生动地刻画出一场万众欢呼的龙舟比赛盛况。宋代郭应祥《南歌子.生世逢端午》也提到:“又听竞船箫鼓、沸江干。”还有的北方民族在端午这天有射柳、打马球等习俗。如明代王直在《端午日观打球射柳应制》中提到“杨柳绿含滋,雕弓纵射时。向风飞白羽,和露折青丝。”以及“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仗奋觉星流。”分别描述了射柳、打马球的场景。

惜而哀之念屈原

端午节的传说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为广泛,古代的诗人们自然少不了对屈原的缅怀和纪念。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代文天祥《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宋代张耒《和端午》:“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宋代赵蕃《端午三首》:“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宋代胡仲参《端午》:“千年流水去滔滔,此日人来吊汨罗。江上画船无买处,闭门风雨读离骚。”

祛病防疫好时机

端午时值仲夏,万物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传说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有效,因此衍生出了很多辟阴邪、祛病防疫相关的习俗,例如系五彩线、挂艾草、涂雄黄等。五彩线是象征五行的青、红、白、黑、黄五种吉祥色丝线编织成,系于臂上、手腕、脚腕,也有的系于颈上,传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解下,随雨水冲走,象征着把瘟疫、疾病冲走,祈祷带来一年的好运。古代很多诗人的作品里都出现过五彩线。宋代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写到:“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宋代欧阳修《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中有“纫为五色缕,续寿献君王。”唐代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元代舒頔在作品《小重山·端午》中写到:“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这里的“彩线”、“五色缕”、“长命缕”、“五色丝”都是指五彩线及其衍生品。端午节还有挂艾草、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习俗,祈祷消除毒灾。《荆楚岁时记》云:“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又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宋代苏轼在《端午帖子词》中写到:“采秀撷群芳,争储百药良。太医初荐艾,庶草验蕃昌。”《年华记丽》中也有言:“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还有的地方有给孩子画额、穿五毒鞋等习俗,画额就是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借雄黄以驱毒,借猛虎(额头“王”的花纹)以辟邪。端午节是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看完了古人怎么过端午,那么屏幕前的你,打算怎么过端午呢?可以给我们留言哦。(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把生活过成诗

更多古诗文交流和古汉语培训活动信息,请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29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