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活动 >> 大史小说端午节,自汉代开启的国家防疫
中国古代的四个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端午,都是以对天地的尊重为前提的,是谢天谢地,每个节日各有清晰的內涵和具体的指向。
文/穆涛
这是读书郎闲笔的第篇文章,全文大约字,细读大约需要11分钟。
农历五月,依照十二地支的月历次序,属午,因而又称午月。端午,指五月的首个第五天,即五月初五。古代中国人对五月有顾虑,甚至有恐惧。五月不宜盖房子,“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上任官员的仕途,就此止步,不再高就,“五月到官,至免不迁”。这个月,须处处谨慎行事,“掩身,毋躁,止声色”。夫妻房事也暂停,一些地方的民俗,新媳妇要送回娘家住一个月,叫“躲五”,这个月播种出生的孩子,男伤父,女伤母。在古代,五月还称“毒月”,上中下旬的五、六、七日,合称“九毒日”。古代的这些认识,与对瘟疫的恐惧有关联。五月阳气炽盛,同时阴气滋生,阴阳交争易发瘟邪。“九毒日”,用今天的话表述,叫“瘟疫高发期”。端午,是“九毒日”之首,在汉代,这一天要举行国家大祭祀驱瘟。把这一天确立为节日,是唐代之后(此说依据马汉麟先生),这个节日的涵义特殊,不是节庆,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全民防疫日”。中国古代的四个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端午,都是以对天地的尊重为前提的,是谢天谢地,每个节日各有清晰的內涵和具体的指向。中秋节是丰收节,也是月神节,是向月亮致敬。古代中国人看天过日子,看日头,也看月亮,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中国人的天文历法有“阳历”,有“阴历”,还有通行的“农历”。阳历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时间规律,阴历是月亮转地球运转的时间规律,农历是阴阳合历。阴历一年的十二个月,按大小月计算有三种天数,分别是天,天和天,比一回归年相差十一天左右。因此要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给予“补充”,这样就形成了“农历”。“置闰时间表”是经过缜密计算的,基本原理是“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四百年九十七闰”。公元前年,是汉武帝太初元年,这一年是中国历法集大成的改革年。颁行新历法,同时开始“置闰”。但汉代的庆“中秋”,是“秋分”这一天,唐代之后,才确定为农历的八月十五。春节是农历新年,是向太阳致敬。中国古人在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观测中,把一个回归年的“首日”锁定在“冬至”这一天,“冬至”是天文学概念中的“元旦”,“冬至大如年,纳履添新岁”。这一天,阳气由地心萌发上行,古称“一阳”,“今日交冬至,已报(极)一阳生”,阳气在地下运行四十五天,到“立春(交春)”那天突破地表,万象自此更新。“立春”也称“三阳”,这是“三阳开泰”一词的来头。周朝的历法(《周历》),把“冬至”所在的月定为“岁首正月”,即农历的十一月,就是据此原理。商朝的历法(《殷历》),后置一个月,农历十二月是“正月”。秦朝的历法(《颛顼历》),前置一个月,农历十月是“正月”。西汉立国后,承袭秦制,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的一百年间(公元前至前年),均实行《颛顼历》,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把农历一月确定为“岁首正月”,正月初一是新年首日。我们读《汉书》,包括《史记》时会注意到一桩“怪事”,记写皇帝一年之中的“大事记”,是从十月开始写起。这是史官在特别强调,汉代太初元年实行的这次重大“改朔”。清明节,是以风命名的,清明风是东南风。中国古人对天地的研究是细致入微的,把一年四季中不同方向的风分别命名,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每隔四十五天转变一种风向,古称“八风”。冬至到立春是东北风,称“条风”;立春到春分是东风,称“明庶风”;春分到立夏是东南风,称“清明风”;立夏到夏至是南风,称“景风”;夏至到立秋是西南风,称“凉风”;立秋到秋分是西风,称“阊阖风”;秋分到立冬是西北风,称“不周风”;立冬到冬至是北风,称“广莫风”。清明风从东南吹来,大地气象景明,万物茂盛生长,“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节是祈福节,也是环境保护节,礼敬先人,念祖追宗,同时祈福于天地万物,各地祈福的方式因习俗不同而有差异,郊祀,春祭,植树,春浴等等。我说说汉代时候,人们对端午的一些认识:十二地支纪年,从“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开始,“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子,对应农历十一月,丑是腊月,寅是正月,卯是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十二地支也有具体的涵义和指向,子即“兹”,一阳初动,万物由此萌动。丑是“纽”,阳气上通,阴气固结已渐解。寅是“演”,万物衍然而生。卯是“冒”,万物出地表。辰是“震”,蛰伏的动物苏醒,蠢蠢而动。巳,本义是胎儿,引申为后嗣,生机旺盛。午是“杵”,舂米的木杵,引申为“啎”,抵触、忤逆。“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说文解字》)“午者,阴阳交”(《史记·律书》),阴气和阳气交相抵触。未是味,万物成长,有滋有味。申是神,“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酉,本义是酒的器皿,引申为“成就”,“八月黍成,可为酎酒”。戌,本义是宽刃兵器,引申为“灭”,“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亥时“荄”,草根。“十月,微阳起,接盛阴”,“阳气根于地下”。午,在一天的时辰里,对应十一时至十三时之间,是最热的时候。在一年中,对应五月,是最热的季节。这个月里,有“夏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夏至,不是夏天到来,而是夏之极至。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是“阳极”。中国古代哲学讲究辩证法,“阳极”之中藏着“阴变”。这一天,阴气由地心开始上行,称“一阴”,“夏至一阴生,阴动而阳复于静也”(《周易正义》)。“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权德舆《夏至日作》,此公为唐人)。这一天,阴气上行,与阳气抵触,纷相争扰。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对五月的概括是,“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一阴生于夏至,五月已有轻度的肃杀之气,荠菜、麦字,葶苈子等植物枯黄。五月也称“毒月”,上中下旬的五六七日,合称“九毒日”,再加上五月十四“天地交泰日”,共十天,是传统认识里的“疫情多发期”。进入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湿,吃的穿的住的用的易霉变。在黄河流域,蝼蛄(拉拉蛄)、螳螂等害虫现身,而且这个季节,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秋收基本就没有指望了。端午这一天,是“九毒日”之首,从汉代开始,这一天要举行国家大祭祀,用以南方防疫,北方祈雨。“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祈雨祭祀),用盛乐(祭祀时多种乐器合奏)。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礼记·月令》)。“乃命鱼人伐蛟取鼉(扬子鳄一类),登龟取黿。令滂人(湖政官员)入材苇(湖畔蒲苇)。命四监大夫,令百县之秩刍(有防疫效用的百草),以养牺牲,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宗庙社稷,为民祈福行惠”(《淮南子·时则训》)。今天的民俗里,仍散落着当年国家大祭祀的一些细节,门前悬菖蒲、艾草,苇叶包粽子,雄黄酒涂于孩子额头、手心、脚心等。《礼记·月令》中“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这句话,指各地的祭祀要因地制宜,多挖掘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百辟卿士”,以使祭祀免于形式主义,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有益于民者”。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应该是当年这么挖掘出来的。古人对天地的观察是细致入理的。五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各十五天。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候,是时令变化后发生的自然界状态,五天为一候。芒种三候:初候,螳螂生;二候,伯劳始鸣;三候反舌无声。伯劳和反舌是两种鸟,一种开始叫,一种不再发声。夏至三候:初候,鹿角解,鹿是阳物,此时一阴生,遇阴气,鹿角脱落;二候,蜩始鸣,蜩是蝉;三候,半夏生。半夏,中草药一种,生于此时,故名半夏。《礼记·月令》对五月里人们的行为有具体的规范和建议,归纳一下,大致有七种:1.“仲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五月的主宰,天帝是炎帝,天神是祝融。两位均是火神,居南方。五行属水,主色是赤。2.命乐师修鞀鞞鼓,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埙篪,饬锺磬柷敔。(上述均为祭祀乐器)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3.令民毋艾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门闾毋闭,关市毋索。这些是防疫的具体措施,不以蓝草染布,不烧灰湅布,不晒布。家门街户多通风,关隘和市场畅通。4.“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毋或进”。这个月,阴阳纷扰,严禁给君主进献嫔妃。
5.君子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斋,指养斋心,心安是斋。吃素食不是斋,是戒。有些人天天吃素食,但做出的事,比吃生肉的还凶猛,这样就和斋这个字有距离了。止声色,夫妻间房事这个月暂停。
6.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这个月,宜登高远望,但登高先要知自卑。知自卑,戒自大,才有自重,这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7.五月,给政府乱作为的警告是: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蝗虫)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
本文作者穆涛,系《美文》杂志副主编,一级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晕晕
小?编?攻?略
中国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一些习俗延续到了现代,今人却已不知其所以然了~好在儿时端午在门前挂艾草,吃粽子,点雄黄酒的习俗仍是许多人的共同回忆,读着穆涛老师的文字,竟有了时空穿越般的感觉,或许这就是传统习俗的韧性与生命力所在吧。
穆涛老师还有更多精彩文章,等你欣赏哦~
师友谈
秋天的老规矩
师友谈
礼物是有规矩的
师友谈
穆涛·中国爱情的旧款式讲法
师友谈
穆涛·热不自寒,寒不自热
师友谈
穆涛·《诗经》在古代中国是承重的
师友谈
穆涛·在养羊大户和政治明星之间
师友谈
穆涛·言者无罪:中国早期的民意调查
师友谈
穆涛·刘邦发现文化的亮光之后
师友谈
穆涛·《诗经》里的风声
师友谈|穆涛·二十四节气是有警惕心的
大史小说
穆涛·耳朵麻痹了
穆涛
大史小说·春天里的规矩
穆涛
大史小说·以丝绸为罪证的一桩宫廷命案
穆涛
大史小说·参话头
大史小说
汉文帝大减赋税之外,还减了什么
大史小说
文化劫难之后,汉代政府做的正经事
大史小说
和王昭君相关的一些事
大史小说
这一仗,刘邦输了年
大史小说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背后
大史小说五月的隐衷与禁忌
大史小说
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物产
大史小说
汉代大司农的职务侵占
大史小说
士与倡优
大史小说
汉文帝做过一个隐私梦
大史小说
一根由神奇到神圣的棍子
大史小说
经济膨胀的背后与身后
大史小说
汉武帝树立的两位国家楷模
大史小说
博览群书这样的思路,是害人的
年9月1日“读书郎闲笔”开刊词发布,很快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1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