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活动 >> 端午文化及艾草养生技巧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戴香囊、挂艾蒿插菖蒲,也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
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可以说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那么端午节该如何保健呢?
端午节前后如何才能养阳?《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端午期间,日照时间更长,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觉应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
注意事项:
最好是在十点半以前就寝,对夏季养阳气才有益。
六点左右,研究发现,早起者通常醒得更快,而且头脑更清醒,能够快速投入注意力要求较高的活动,也不容易犯困,精力更旺盛。
养心,午睡是中午养心的最佳方式。
端午为阳气变旺的时间,不管是租住还是自有的房屋,建议略整理下房间,让房子变得生气勃勃,最好在房子的门上插艾草和菖蒲,端午节当天最好远离阴气旺盛的地方,比如寺庙、医院、墓地之类。五月的卦名是“姤”,五阳在上,一阴在下,当阳气上升到了极点,再无可升之地,就会向它的反面转化,阳气渐消,不知不觉间,阴气已从地底下慢慢滋生,天下万物都能相遇,雌性的已经开始孕育。由此可以看出五月处于阳极转阴的节变之时。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也变得潮湿,由于有了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各种毒虫、蚊蝇幼卵及微生物等进入大量繁殖期和活跃期,同时人体也极易受到湿热之邪的侵袭而发病。黄历五月因虫咬、中邪、感染瘟疫、精神烦躁等导致生病、死亡、意外的人陡然增加,正因毒虫肆虐、瘴气流行、瘟疫爆发、邪气伤身等引起古人对这个月的恐惧,故将这个月称之为“毒月”。五月,人体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所以阳气外散时,内里虚弱,不适合进行泄耗的活动,也特别容易得心脏病;此月湿热加重,易湿热内积,心火重,小肠积热还引起口舌生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脾虚湿困或湿热下注,女性易患妇科病,并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的妇科病,男性易出现精气活动受阻,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容易受孕。端午正值一年阳气最盛之时,人们食欲下降,湿气加重,脾胃虚弱是人们在毒五月里的普遍状态。这是因为夏至前后阳气外达,气血更多地运行在体表,这就造成人体内里的虚寒。
脾胃作为中焦最重要的两个脏器,受此影响最大。所以,千万不要被农历五月看似旺盛的肢体运动机能所迷惑。其实,脾胃在这个时候很脆弱。
脾胃脆弱的最主要表现就是腹泻以及消化不良。因此,日常生活中要谨小慎微,对脾胃多加照顾。其中,不吃凉食非常重要。因为脾胃将凉食、冷饮温煦,使之便于消化的过程,就是耗伤阳气的过程。
另外,人们此时三餐要规律,防止饥饱不均伤害脾胃的正常功能;饮食上应多吃菜,少吃肉;为了减少肠中积热,要有意识地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喝水。
端午天气闷热,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还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所以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
端午期间最好的运动,莫过于划龙舟了。划龙舟能使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通调气血循行,忧郁情绪也随之化开。
当然,龙舟只是一时之事,端午前后要想都能健康,不妨坚持一项长期运动,比如适度的有氧运动。
说端午不得不话艾草。端午时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民间有种说法:艾草可以治百病、招百福,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使人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艾叶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艾叶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改善肺功能等功效。
所以古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除了艾草,端午节常用的中草药还有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一起用水煎后当茶饮用,都有很好的保健疗效,可以预防疾病。
端午文化
沅陵盘瓠招魂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1.屈原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孝女曹娥,舍身救父——24孝之一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公元年,曹娥诞生在上虞梁湖曹家堡一位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曹盱,因为能在水上抚节按歌,婆娑起舞,所以被乡人推为“巫祝”。什么是“巫祝”呢?原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被吴王夫差逼死后,夫差让人将其尸体装上革囊抛入江河,人们传说他死了之后,成了潮神。为了纪念伍子胥的耿直刚烈和一片忠心,就像两湖一带百姓纪念屈原的风俗一样,每逢端午节就要在舜江举行盛大的迎潮神活动,“巫祝”是代表乡民的迎神使者,负责祭拜潮神。公元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照例在舜江两岸扎棚设寨,挂灯披彩,敲锣打鼓,迎接伍君。将近午时,舜江江面上“哗哗哗”的浪潮从北向南滚滚而来,蓦地,从江的弯头飘来一只龙船,但见船头高高翘起,那是雕刻十分精致逼真的一个龙头,船身两侧雕着片片鳞甲,在阳光折射下闪闪发光;船尾翘起丈把高,龙船随浪摆动,活像一条翻江倒海的蛟龙。船头甲板上站着曹盱,只见他头戴平巾绩,身穿遮脚长袍,胸前背后绘着奇花异草,双手持巾,随着一起一伏的浪潮和管弦齐奏的节拍,正在婆娑起舞。这时,阳光灿烂,舜江两岸围观群众人山人海,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狂风骤起,江水顿时成了脱缰烈马,纵横决荡,奔腾呼啸,一股恶浪从右侧袭来,龙船剧烈倾斜,船头上正在起舞的曹盱一个倒栽落入江中,但见曹盱在恶浪中挣扎了几个回合,还是被饿狼猛虎般的巨浪吞了下去。年仅14岁的曹娥,那天随父到舜江边观看迎神活动,开始她挤在人群中,看到父亲顶潮迎神的勃勃英姿,心里感到分外高兴,后来她看到父亲被恶浪卷走,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她一边拼命地喊“爸爸,爸爸”!一边向舜江冲去,由于乡邻及时阻拦,她只好望着江水哀哀痛哭。
岸上的人们个个心急如绞,呜咽失声,望着排山倒海的滔滔恶浪,也想不出好的办法营救曹盱,人们只好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缓缓散去。曹娥悲痛欲绝,哀号呼叫,一次又一次拒绝了乡邻的劝阻,独自奔走在江边。可尽管她喊哑了喉咙,哭干了眼泪,却再也听不到父亲的一丝回响,找不到父亲的一点踪影。天黑了,村里的几位叔伯放心不下,一再劝曹娥回家,但曹娥死不肯回家,她披星戴月,一个人继续徘徊在舜江边上,她为了寻找父亲,在舜江边上跑了16个日日夜夜。到了五月二十二日,又一个早晨来临,那天愁云惨雾笼罩着舜江上空,披头散发的曹娥,踉跄行走在舜江江堤上,在一个转弯的地方,曹娥跪了下来,她开始向上苍哀哀祭告:“请上苍慈悲,我外衣下沉之处,便是我父亲所在之地。”说毕,曹娥毅然脱下外衣投入江中,外衣飞快地向下游漂游而去,曹娥紧紧追随,突然水面上打起旋涡,那件外衣一下子沉了下去,曹娥高喊一声:“爸爸,我来了!”只见这位14岁的花季少女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滔滔的舜江水中……“曹娥跳江了!”人们呼天抢地,纷纷奔走相告,成群结队下堤抢救,只见浊浪滔滔,哪里还有曹娥的影子。过了3天,舜江开始风平浪静,在下游江面上一个奇迹发生了:只见一男一女浮出水面,仔细一看,原来正是14岁的曹娥反剪双手用背顶着父亲,人们都说她的孝心感天动地,后来人们把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叫贺盘村。曹娥的孝德感动了四周乡邻,人们用最隆重的仪式,将父女俩分别入棺安葬,又在她投江寻父的江边建造了曹娥庙,把原来的渔村改名叫“曹娥村”,又把舜江改名为“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的五月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二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七天的盛大庙会,以寄托人们对孝女的哀思。直到现在,曹娥江上还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逢排山倒海的潮水自北而南滚滚而来,但一到曹娥庙前,那咆哮肆虐的江水会一下子变得温柔起来,它们悄然无声地流经曹娥庙前,然后重新露出野蛮狞狰的本来面目。人们说这是因为潮神有知,仿佛愧对14岁的孝女曹娥,不得不令人叹为奇迹。大孝生成迥不同,娥江源与舜江通。哀号无异山中泣,都在呼天怨慕中。端阳佳节反成灾,竞渡龙舟是祸胎。万古衔悲今视昔,涛声犹带哭声来。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犨”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割股充饥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辞官不言禄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抱树而死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公元前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介子推精神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
5.源于勾践操练水军
越王勾践,姒姓,别名鸠浅、菼执,是越王允常之子。他在吴越争霸中战败之后,卧薪尝胆十年之久,在范蠡辅佐下重整兵力,最终击败吴国。 在复国运动中,越人为了掩人耳目做了许多伶俐的安排,其中一件就是以划龙舟来操演水军。吴国军队看到越人整日划龙舟,还以为他们醉心生活享乐,不再怀有复国斗志。其实,越人这样做正是勾践的精心安排,不让吴国觉察越国练兵的念头。《越绝书》中对此有所记载。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6.纪念周处
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江苏宜兴有一个名叫周处的少年。他自幼父亲早亡,母亲溺爱,以致他嚣张跋扈,再加上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整日纵情肆欲、横行乡里。当时有民谣把他当成一个祸患,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这个说法传到周处那里,才自知自己为人所厌,幡然悔悟,决心为民除害,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此后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真拜师学文练武,“三害”终于皆除。
改弦更张的周处成为国之栋梁,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做事用功,刚直不阿;由于得罪显贵,他被派往西北讨伐罪氐、羌等部落兵变,期间遇害于疆场。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就见于西晋名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当代人们窥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此时此刻的端午节中,在祭祀前人的同时,也连带着对周处的一份歌颂。 其实,不论端午节的源头是什么,端午节所崇拜的对象是谁。这个节日都在歌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忧国怀民、刚正不阿、艰苦卓绝、尊亲重孝、从善如流,每一种端午精神,都值得国人称颂和体认。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五毒虫五毒虫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物是汉族民间盛传的一些害虫,屋角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以灭五毒,驱秽气。与此同时,将灰尘垃圾扫于室外,以净其室。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五毒月黄历五月俗称“毒月”。传说在黄历五月初五这天,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獗,于是五月又称为“恶月”;五月气候温热多雨,有时还会乍暖还寒,所以古人也称五月为“郁蒸”。五毒月之毒1、痰毒:痰多,容易发胖,水肿、身体沉重、大便不正常、小便浑浊、起泡沫。血液粘稠,高血脂,易患三高、脂肪肝等慢性病。2、湿热毒:容易长痘、脓疮,大便粘马桶、皮肤油腻,小便黄异味大、口臭。3、寒湿毒;舌苔白、怕冷、时常流清鼻涕,鼻炎,容易胃寒腹泻,手脚凉、经常肩颈、腰背冷痛,反复的口腔溃疡、人懒动不够阳光。4、瘀毒:面色晦暗,爱长黄褐斑,身体容易有淤青、情绪容易烦躁抑郁,健忘,身上长肿瘤、肿块等。房中养生人与宇宙为一体,人体五脏六腑皆受天地运行的影响,此时的节气,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农历五月初一禁起,戒过一月。果能色欲撙节,自可百病消除。九毒日端午开始、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天地交泰日农历五月十四夜子时为“天地交泰日”,四天王巡行。天地交泰九毒日加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一些修行人会在五月进行辟谷修行,这样一个月辟谷可以修身养性,清肠排毒、减重瘦身、调节阴阳,而且还可以避开五毒月和家人分床睡,这样一举多得。近期最好适当降降温,睡睡凉席,清心寡欲。另外,还有夏至和冬至??这两个阴阳大转换的节气的前后三天(最好是半个月)最好也是清净独处、敦伦闲邪。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端午百药煎端午午时百草皆药采齐一百种晒干备用治一切风,一切湿,一切毒。用法:煎汤洗澡。---明.李时珍民间有句老话:午时(两小时内)可做药过时不是药为古代劳动人民所创,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李时珍把此方列入《本草纲目》。古人解释为:百草俱灵性,取特定时间有特别疗效。今人解释为:百草都是碱性,端午时生长最茂盛,含碱最高,百草还有未知微量元素,人体之表病多为酸性。故解之。——本草魂挂艾草与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艾草也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从中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多数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成药方子较少,如伤寒论中的“胶艾汤”等用到了艾叶。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从古至今,人们都是打心眼喜欢艾草,推崇艾草的。古人尊称长老,叫“艾”;形容青年美貌,也用艾,叫“少艾”;在《诗经》上,连保养都不叫保养了,叫“保艾”;《史记》里更是把太平无事写作“艾安”。从这些称呼中我们不难发现,艾草,就是充满爱意的草。在古代,艾草还被当成是引天火的材质,《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说的是把冰刨成一面凹面镜,对着太阳,然后将艾草放在冰块下,太阳聚焦后产生高温点燃艾草,这就是引“天火”过程。古人用这种方式来祈求上苍的保护与庇佑。所以在古人眼里,艾草是非常神圣的。艾草的民间传说在民间传说中,艾草是神仙的宝剑。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艾叶文化——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艾草的功效:1.苦、辛,生温熟热,纯阳香燥,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而尤为肝脾肾之药。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血温中,开郁调经,杀蛔,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本草分经》2.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有通十二经,理气血,祛寒湿,温暖子宫。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艾草的养生秘诀癌,艾与爱都是一个谐音:ai这就是天机……癌症根源于缺乏爱的能量,艾草拥有爱的能量,纯阳之药,通行十二经脉。当心结被打开的时候,心中爱的能量和艾草爱的能量融合在一起,就会出现奇迹:爱来了,癌走了!艾叶,又名艾蒿、艾草等,为菊科植物。艾叶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常用来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五月艾叶药效最佳,具有很强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
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有的用艾叶、菖蒲烧水洗澡,并喷洒在房前屋后。下面是艾叶的几种用法:
1、服用艾叶调月经
用艾叶煎水喝,可以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还能止泻,对于夏天吃了生冷食物后引起的腹痛效果很好。
2、艾条可灸治百病
将艾叶晒干,搓取艾绒,制成艾柱,置于选定的穴位燃烧,可治百病。夏天贪凉后关节疼痛、有风湿关节痛的人可以每天用艾灸熏烤关节,能祛湿散寒。现在有很多灸疗师,以艾草为原料专门从事艾治,非常受欢迎。
3、防湿疹治感冒
艾叶煮后洗澡可以预防夏天长包长疖生痱子,治疗湿疹,还可以很快缓解皮肤瘙痒。把新鲜艾叶涂皮肤上,可以防蚊。孩子常用艾叶水泡脚,还能防治感冒。用艾叶加姜和盐洗澡还能退烧。而且,越是陈年的艾蒿效果越好。
4、防虫防蝇的作用
艾草、菖蒲燃烧后挥发出的薰香,有着很好的防虫防蝇作用。陈年的艾草千万别随便丢掉,晒干后就是纯绿色的驱蚊药。每次取3~5根,傍晚点燃后熏房间,能够杀灭蚊虫,因为气味芳香,对人体无害,很适合有小孩的家庭。
5、艾叶泡脚好处多
用艾叶泡脚能有效祛虚火、寒火,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头面部反复发作的这些与虚火、寒火有关的疾病。艾叶水能引火下行,通过脚底的涌泉穴,让上越到头部的火气向下,退回正常位置,发挥它原有的温煦作用。
早晨起床后,将艾叶放在隔汤渣的袋子里,勒紧袋口并放入热水瓶,再把烧好的开水直接灌进去,泡它一整天。等晚上要泡脚时,直接倒出水渣分离的艾叶水来泡,这样既省时方便
艾叶的名字由来传说唐朝名医孙思邈自幼好学,从5岁开始跟随父亲走街串巷给人看病,经常到山上采集药品。一天孙思邈和几个小朋友到山上一起玩耍,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脚崴了,脚肿得很厉害动弹不得。小朋友疼痛难忍,坐在地上哇哇直哭。怎么办?孙思邈灵机一动就从地上拔了一把草放在嘴里嚼烂糊在小朋友疼痛处,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不哭了,而且肿痛也在逐渐消失。其他小朋友问孙思邈是什么药,孙思邈思索片刻,他想,小朋友哭的时候总是哎哎的,就把这种草药叫“艾叶”吧。从此“艾叶”这种药一直用到今天。艾叶止血古时有个叫莫徭的人,见一头老象卧在芦苇丛旁,痛苦地呻吟着。老象一见莫徭,便举起前脚,那脚上扎着一个尖锐的竹钉。莫徭急忙走到老象身旁,用力将竹钉拔出,鲜血随即涌出。旁边的小象拔起一把艾叶,举向莫徭。莫徭将艾叶塞在老象的伤口上,不多时血便止住了,老象竟能站起来走动了。后来老象常带小象为莫徭耕田犁地,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此懂得了这普普通通的艾叶是一种天赐良药。艾叶辟邪的科学道理“艾叶辟邪”在过去曾被视作迷信,在今天看来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在古代,当一种瘟疫(烈性传染病)大流行时,往往是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染病死亡的,而造成这些瘟疫传播的根源就是病毒和细菌,但古人无法认识到这些,只好认为是妖魔鬼怪邪气侵害造成的。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这种妖魔鬼怪邪气就是病毒和细菌。而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艾叶中的挥发油(香味成分)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据《艾叶》专著记载:上海等地对用艾叶为主制成的消毒香,进行抑菌抗病毒试验,结果发现艾香(主要为挥发性成分)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杀灭作用,对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腮腺炎病毒及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用其对空气消毒,可明显降低流行性感冒的发生率。同时对化脓性炎症、外伤及烧烫伤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皮癣、带状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有促进愈合及痊愈的作用,表明艾叶确有预防疾病及保健康复作用。有研究表明,艾叶的香味成分(挥发油)挥发出来后,不仅能抑制或杀灭房屋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还可分布于人口鼻呼吸道中,能杀灭进入人的口鼻呼吸道中的细菌病毒,还可在口鼻中形成一道微膜屏障阻止细菌病毒的侵害。若通过燃烧艾叶烟熏或煎煮艾叶洗浴,则由于高温的作用其香味成分挥发更彻底,效果会更好。同时,研究表明艾叶还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艾灸能增强小白鼠单核巨噬细咆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此点已被众多的药理实验所证实。以艾叶为主制成的消毒香,能显著提高健康人鼻分泌液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长期应用艾叶洗浴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可明显减少流感的发生率,说明艾叶浴也有一定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古代民间认为艾叶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是有科学根据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流行之际都有医药学专家提出运用艾叶(包括艾叶烟熏和艾叶洗浴)进行消毒预防,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癌症自述:我怕热——提升人体基础体温艾灸,是我的“死对头”即使我已经在你们的身体里不断壮大,最终发展成癌症,但是也不要害怕。因为我是可以被预防的,也能被调理好的。癌症慢慢消耗人体的营养,气血慢慢亏虚,最后出现阴寒重症。当人体体温达到38.5度时,身体内85%的细菌病毒会被杀死。所以提升人体基础体温,泡澡晒太阳或者30年代盛行的发烧疗法对阴寒性的急慢性疾病的恢复甚至癌症都大有帮助,同时在避免疾病愈合后复发上,也有非常好的效果。艾灸中硒含量很高,是公认抗癌植物芦荟的10倍,具有抗肿瘤,延缓衰老的效果。艾灸属阳,提升人体阳气,艾气可以通达十二经脉。艾条燃烧时会散发一种类似红外线的辐射波可激励人体穴位,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通过提高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免疫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为人体补充阳气,能活血益气,使阴阳调和,能有效预防癌症。中医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此处的“灸”就是艾灸!
艾灸补益的基本原理
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1.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4.扶正祛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强壮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尤其对于虚寒证,所起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防范肿瘤,调理癌症的基础取穴:命门,神厥,足三里,关元,涌泉,中脘。以上几个穴位,可以预防和调理所有肿瘤疾病,因为它们是补人体元气的要穴。所以不要担心,我是可以被预防、调理的。而且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和我和平共处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艾草茶富硒,富含叶素它有益于各种慢性疾病,尤其在肠胃病、高血压效果更显著。艾草主要成分的叶绿素简直就是万灵药。特别是现代人的肝脏容易疲劳,这个效果可真是令人开心。艾草茶饮用注意:常喝艾草茶祛寒湿,体内垃圾一扫而空!饮用方法:1、使用玻璃茶具为最佳,陶瓷茶具亦可。2、取适量茶叶(一般为2~4克左右)放入茶壶,用沸水冲泡。3、首汤15-30秒即可出水,以后依次延长浸泡时间,避免久浸,可连续冲泡4次左右。4、可单独冲泡,也可与绿茶、红茶或者花茶调饮。5、在茶水中加适量蜂蜜或者冰糖调饮可以提升口感并且防止上火,加红糖调饮可以补气血。6、夏天还可以配伍生姜、红糖、大枣一起喝,效果更好,这时艾草茶只需放入1克。适合品饮人群:1、宫寒、痛经、手凉脚凉、畏寒怕冷的女士。2、阳气不足、萎靡不振的人群。3、湿气重、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舌苔厚腻、大便溏泻粘滞不成型、脘腹胀满、身体虚胖人群。4、脾胃虚寒、胃满腹胀、嗝逆等消化系统不适的人群。不适合品饮人群:1、妊娠期女士。2、阴虚血热尤其是有心胸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症状者易出现上火的情况,应慎用或者少用。重要提示:部分人群尤其是阴虚血热者在饮用艾草茶后会出现轻微的上火症状,中医认为“上火”是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的表现,“上火”本身也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一个过程,此时可以暂时停用艾草茶或者减少用量,一段时间之后上火的症状自然会减轻或消失,身体也能逐渐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爱来了,癌走了——癌症自愈源于心脏日本大提琴家夏恩患癌后试图与疾病斗争,但感觉越来越糟。他调整心态,决定爱身体里的每一个癌细胞。他视癌症剧烈的疼痛为叫醒服务,致以祝福和感谢。他发现这种感觉很好。接着他决定爱生活的全部,包括每个人、每件事。一段时间后,出人意料的是癌细胞竟全部消失了。后来他成了在日本家喻户晓的治疗师。这便是生命的本质——爱。疾病源自我们身体内在对爱的匮乏和缺失,而疾病也终将在无条件的爱和爱心中被清理和治愈!科学家最新发现:心脏才是人体的中心,而不是大脑。心脏的磁场比大脑强倍,磁场的范围可从你身体延伸出去好几公尺远。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心脏只不过是输送血液的生物机器而已。但是年3月17日,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威斯里教授向全世界宣布:心脏可以分泌救人最后一命的荷尔蒙,它不仅可以在24小时内杀死95%以上的癌细胞,而且对其他绝症也有极好的治疗效果!这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一件礼物,也是上帝给所有绝望生命的打开的最后一道出口。威斯里也因此被誉为揭开上帝“终极底牌”的科学家。之前,他的一对夫妻朋友通过“旅行疗养”自愈了晚期直肠癌和晚期乳腺癌,当时医生预测只有3个月的生命。人体实验证明:人的情绪越高昂,心情越愉悦,人的心脏分泌的应激荷尔蒙(应激启动相应荷尔蒙消除潜在威胁)就越充沛。反之,人处在痛苦、担忧、抑郁等消极状态时,心脏几乎完全停止分泌这种激素物质。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绝症自愈“底牌”被彻底揭开了,只有在身患重病时保持心情愉悦,积极求生的患者,心脏才有可能分泌救命的荷尔蒙,当这种荷尔蒙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能杀灭体内的癌细胞或抑制它们的生长,从而达到不治自愈的生命奇迹!而那些因为绝症整日忧心忡忡,活在痛苦绝望中的患者,则永远没有这种自愈的机会。由此看来,上帝其实给所有绝境中的生命都留下了最后一道出口,这也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一件礼物,只是这一张终极底牌,人类不走近生命的尽头,往往看不到它! 有人称“你身体内部其实就是太阳系和宇宙——你的心脏是太阳,是你身体系统的中心;你的器官则是行星,而就像各大行星依靠太阳维持平衡及和谐一样,你身体的所有器官也都是靠你的心脏来维持平衡及和谐。” 加州心脏数理研究院的科学家指出,在心中感受到爱、感恩与感谢,能够提升你的免疫系统,增加重要化学物质的产出,增加身体的活力,降低压力荷尔蒙的水准、高血压、焦虑、罪恶感及倦怠,而且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体内葡萄糖的调节机制,爱的感觉还能让心跳的韵律更和谐。心脏数理研究院并指出,心脏的磁场比大脑磁场强五千倍,而且范围可以从你的身体延伸出去好几公尺远。 中国古人对心的论述:“中国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故有“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里就产生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古人错了吗?“思考”应该是大脑的功能啊!”看到加州心脏数理研究院科学家的研究,感到中国古人的论述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至今我们对“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心脏的功能决不仅仅只是输送血液的一个泵。对于癌症自愈的思考:超级好心态与超然生活,使心脏启动了自愈机制。 把死亡看透,视死如归。死亡是每一个人必然的归宿,任何人都没有例外,人是从大自然中来,也将必然回归大自然,没有什么好悲伤和恐惧的,视死如归。再也没有压力,彻底放松。压力是人们生病的诱因,没有了压力,不会再有新的疾病产生,治愈已有的病痛也会有好的作用。 当美国最权威的报纸《纽约时报》的记者在采访中盛赞威斯利这项发现的不同寻常时,谁也没想到,威斯利竟会情绪十分低落地说:“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说过,并不是医生治愈了疾病,而是人体自身战胜了疾病。”病由心生,命自我造,一切源于内心。正能量对身体有益,负能量对身体有害。疾病是负能量作用的结果。就自身而言,内在的负能量源于心态、思想观念是负面的,言行是思想的延伸和放大。疾病是心灵的污垢对身体污染的结果。身体为外,心灵为内,思想、心念可理解为心灵的呈现,身体上的疾病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形式,错误思想观念导致身体出现病态。由心念所产生的负能量对身心造成危害称之为因。外在的环境、物质对身体的损伤称之为缘,即致病条件。因缘和合共同作用出现的身心疾病为果。在治疗上,通过调整心态转换为正能量的状态,从而恢复身心健康的方法称之为内治法;用心灵以外的治病方法均为外治法。内治法治本,外治法治标,内外结合标本兼治为上策。人体自有大药——正能量即阳气行善和微笑每天眼睛看别人要柔和,说话要轻柔,少生气,多带微笑,每天做一件好事,三年运气转好,大病亦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