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活动 >> 天府作家middot文化士心
端午节及其习俗
文/士心(四川)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旳意思。为什么要纪念端午?
1、纪念孝女曹娥:据《曹娥碑》载,春秋时人们敬重有孝道旳人。曹娥小时丧母,她与父孤苦为生。一年五月初她父落水而没,她入水救父,后在初五这天,才见她抱着父亲尸体浮于水面,不幸她也死去。人们念其孝道,逢每年夏立五月初五对她纪念。
2、纪念春秋吴国功臣伍员:伍员本是楚国人,因其父兄被楚平王害死,还要追杀他。他历经千难万险逃到吴国,辅助吴公子当上国君,成了吴王阖闾,他被任命为国相。他请大军事家孙武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一起带兵打败楚国,将楚平王“鞭尸”;又帮阖闾之子夫差打败越国,帮他报了父仇,并俘虏了越王勾践。他劝夫差杀了勾践,以绝后患。但夫差不听,反而将其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发奋图强,当夫差想当霸主去攻打齐国时,伍员力劝不听,反而逼他在五月五日跳河而死。伍员死后变成汹湧旳“涛神”。人们追悼伍员而纪念端午。
3、纪念勾践:因为他有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报国雪耻的精神,并在五月打败夫差而纪念他。
4、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功绩世人皆知,此处简叙。他在被逐放江南时,得知秦国大将白起攻下楚国郢都后,于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抢救他而划船寻找;又怕鱼虾吃他尸体,而向江中投粽子、包子等。
端午的习俗主要有;
1、赛龙舟:原先是划船打捞屈原,后发展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大巴山地区在水稻插完后,边赛龙舟边唱“秧苗戏”来纪念屈原。
2、吃粽子:据《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简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患,可以楝叶塞其上,以五色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惮也。’回依其言,世人制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这就是用楝叶、五色丝缠粽子的原因。当然楝叶很苦,能驱虫毒;五色丝为青赤白黑黄五种“正色”,代表东南西北中和“五行”,有驱邪除患之作用,所以龙不敢吃。后来粽子用糯米和箬叶来包,米白叶青象征要像屈原那样清清白白做人;粽子要包成直楞与菱角型,表人们要像屈原那样刚直不阿,以此来纪念屈原。
3、挂菖蒲:端午家家门上皆挂菖蒲,原因有二,其一、菖蒲其形如剑,有避邪驱妖的作用;其二、屈原生平爱剑,有诗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菖蒲如剑,故人们以此纪念。
4、插艾蒿: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因艾蒿可驱蚊蝇,晾干可以洗澡、祛疮毒。另一原因,相传黄巢起义与官军作战,殃及百姓。有一次他见一妇女十分善良,救济灾民。黄巢问她家住何处?对曰:就在前庄。黄巢对她说,你家门上挂出艾蒿,我军就不会骚扰你家了。后妇女回村,叫各家都挂上艾蒿,在五月初黄巢军至,家家平安。于是每年端午皆挂艾蒿驱灾避祸。
5、撒雄黄酒、熏黄烟:雄黄、黄烟都可以除毒杀虫,雄黄对酒在端午写“王”字于额上,便可避邪。但雄黄含砷有毒,其酒不可吃。
6、抢彩:端午赛完龙舟、抢罢鸭子后,就得竞赛抢彩。传说古时是抢“水怪”,谁先抢到,谁家全年便无灾。但是抢到者,只能悄悄埋藏,再扣其龙船悄悄回家。悄悄者,防水怪跟着而来也。
过去纪念端午,巴蜀从五月初三至初五;江南吴越地方从五月初一直到十五。不但有各种纪念活动,还要回娘家、走人户、拜亲戚、访朋友等。
点击文章标题同步阅读作者其他部分文章:士心趣说“贴门神”士心(四川)
“龙抬头”的来历与节俗●士心
故乡的小年●士心
巴蜀灯火“闹新春”
(图片:网络)
士心,实名吕大志,四川省达州市作协会员,四川省达州市科普作协会员,年参加成都市温江区作协活动。曾任教于达州市电视大学、达州高中、达州市职高等学校。曾在中国《团结报》《杂文报》《四川文学》《四川青年报》《晨报》《作文导报》《少年博览》《笑话大王》《故亊大王》《未来作家》《教育导报》《达州文艺报》《达州日报》《达州晚报》等20多种报刊发表杂文、散文、诗歌、戏剧、小说、故事、童话、评论、笑话、幽默等多篇。曾由市宣传部与市教育局分别出版《达州故亊集》与《汉语疑难解析》等书。投稿须知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它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每篇(首)文章(诗词)正文不得少于字,并附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和一张个人生活照片(照片用邮箱附件),一律投递到下列邮箱;同时加总编和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