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端午ldquo五月忌rdquo端
“端午”名称的由来
我们现在说的“端午“就是指农历五月五日。
端午节发展至今,形成了很多名称,如端午节、端阳节、沐兰节、重午等等,这其中最古老而应用最广的当属“沐兰”、“端午”。
《广雅》(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中说:“端,正也。”
古有“履端伊始”的成语。
可见,“端”有“正”之意,也有“开始”之意。
吕元明《岁时杂记》云:“京师以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三日为端三,四日为端四。”按照这一逻辑顺序,夏历五月初五就应该称之为“端五”。按照节日的时间节点,似乎“端五”这一称号更加合理。
那么为何现在我们将其称之为“端午”而非“端五”呢?
古汉语中“午”与“五”相通,午是十二地支中之一,五行属火,五色属赤。
在古代时间体系农历十二个月中,午月代表的就是五月,因为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转折点。
《礼记·月令》有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
在原始农业社会,太阳的变化对于农耕和作息的影响是很大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冬至和夏至的存在。
年之中冬至日照最短,此后一阳来复,日照时间一天长于一天;夏至日照最长,此后一阴渐伸,日照一天短于一天。
在今天我们的知识体系中,这一周而复始的循环不过是自然的变化,但在科学尚未发达的时代,这一现象却被赋予了各种神秘色彩,被看成是充满宇宙间的阴阳变化的神秘消息。端午节便是起源于这阴阳转换的时间点。
夏至阳盛于极,一阴初长,其时正当于五月,百姓认为五月是不吉利的,也被称之为“恶月”。
端午节日期上定型于五月五日,一是因为汉代旧有五月五日为恶日的旧俗可为凭借,一是受到了汉末重数节日序列形成的影响。
端午节在内容上,实际上大量吸收了夏至节俗,如夏至有吃粽子的习俗。
“沐兰”名称的由来
“蓄兰,为沐浴也”,端午有浴兰的习俗,浴兰为的是驱邪避瘟,祛病健身。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大戴礼记》中《夏小正》一篇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这里的“此日”指的是仲夏午日。
端午午时阳气达到全年最旺,旧时认为这是草木于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遂有“端午遍地皆药”一说。
因此,留下端午采草药煮水沐浴的惯例,称为“沐兰”。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因此端午节也称“沐兰节”,这便是端午节的“驱邪避瘟起源说”。
沐兰汤
端午日洗的草药水称为“沐兰汤”,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沐兰在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有记载,此次“兰”不特指“兰花”,而是有药性的香花草药,煎水沐浴后可消炎镇静。
端午与水神祭祀
曾读清华大学历史系刘晓峰教授于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端午节与水神信仰——保存于日本典籍中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一则重要史料“的文章,文中提及日本古岁时专书《年中行事抄》中对《十节记》的引证,其云:
五月五日,荃纒。昔高辛氏子乘船渡海,急逢暴风,五月五日没海中。其灵成水神,令漂失船。或人五月五日,以五色絲荃纒投海中。荃纒变化成五色鯁龙,海神惶隠。敢不成害。后世相传。
——[日]《年中行事抄》引《十节记》
这把端午和古帝高辛氏之子连接起来,“高辛氏之子”落水后便形成水神神格。
高辛氏即帝喾。
“殷人重神,率人以事神”,古时代中国曾广为流行太阳神的崇拜,在东方的一族(帝喾族)是商人的先祖,称太阳为夋,以凤鸟为太阳神的象征。
殷商时代中国古代历法取得大发展,帝喾便具有职掌时间的神格。
在“率人以事神”的殷商时代,历法的进步想必会伴随许多神话和传说故事,这些神话大多在后来被“不语怪力乱神”的经学家们删削掉。
因此,这条“五月五日,荃纒”弥足珍贵,它向我们展示了端午与上古神话传说之间的一些线索。
人物起源说
屈原
有关端午的起源,现在大众中普遍流行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吴均《续齐谐记》云:
除了纪念屈原的传说外,还流传着起于伍子胥、勾践、孝女曹娥的说法。
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载:
曹娥
《荆楚岁时记》所引邯郸淳《曹娥碑》原文收于《丛书集成初编·古文苑》卷19,其云:
据书中所言,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名类似现代祭祀中大祭司,五月,曹娥的父亲逆涛而上迎伍子胥,被大水吞没去世;曹娥痛不欲生,每日在江边哭泣,七日后投江而亡;又经五日,抱着父亲曹盱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父亲是祭祀伍子胥时而死,是日,五月五日。
曹娥于五月死于水后,后世遂亦有将曹娥事属端午的做法。
那么,伍子胥与五月五日的关系也不言而喻了:
伍子胥
尤其在江浙一带,端午起源与伍子胥更是流传甚广,至今伍相祠在每年端午节期间还举办纪念伍子胥的祭祀庆典活动。
伍子胥助吴伐楚国获胜,而后被夫差听信奸臣伯嚭之言而赐死。
伍子胥死前喊出:“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说完后自刎而死,吴王夫差大怒,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引《云梦县志》云:
屈原水死,曹娥亦死于水;子胥负父兄被杀之仇辅吴王阖闾破楚,后为对越求和及伐齐事与吴王夫差意见相左,为吴王所疏远,终至被赐剑自杀,死后尸体被盛于鸱夷之器投于江,同样具有水神的神格。
综上可明,端午节祭祀水神,是包括这则新发现的史料在内所有有关端午的人物起源传说的共性。这些传说之间的差别,只是不同地域所祭奠的死于水中的人物不同。
商(殷)玉制凤鸟
荃纒
再说荃纒,《年中行事抄》引证《十节记》史料中说到的“五色丝荃纒”,应与后世的五色丝缠绕的粽子有很大关联。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端午与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的渊源有关系,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者反对的理由之一即“投粽于江是为了让蛟龙害怕,所以这一行为是和祭祀龙图腾相矛盾的”。
有了这段逸文,不仅明晰了端午与龙图腾的渊源关系,也为五月赛龙舟找到了逻辑完全吻合的解释(海神惧怕五色鲠龙,不敢为害),此外五月使用五色丝缠裹米粽也得到了合理解释。
五月五日,荃纒。昔高辛氏子乘船渡海,急逢暴风,五月五日没海中。其灵成水神,令漂失船。
或人五月五日,以五色絲荃纒投海中。荃纒变化成五色鯁龙,海神惶隠。敢不成害。后世相传。
商(殷)凤鸟纹
《十节记》“五月五日,荃纒”一条与古帝高辛氏的联系并不是孤立的。
在已经收集到的保存于日本各种典籍里的《十节记》逸文中,把各种节日与高辛氏连在一起的有五条之多。
这些记载对于了解上古殷商时代的岁时节日来由有着重要意义。
有关中国古代岁时早期的史料,居然保存到日本的典籍中,古语云:“礼失而求诸野”,信然。
——刘晓峰
《端午节与水神信仰——保存于日本典
籍中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一则重要史料》
民俗研究,.1.
端午与水神祭祀
端午节为什么要祭祀水神?
夏至的阴阳转换才是理解端午节俗的根本。祭祀水神的原因需要追溯“夏至阴阳转换”,五月是天地间阴阳发生激烈变化“分死生“的月份,而”分死生“的点就是夏至日,夏至日是一年中日子最长的所在,百姓们吸收了有关夏至的认识,选择在夏至阳气(火)最盛的日子举行祭祀水神的活动,这是古人用自己的力量调整阴阳均衡祈求幸福的一种努力,为了迎接时令的这种种努力正是掩藏在端午节众多习俗中的深处逻辑框架。
战国玉龙
▼
注:
1.日本语中的年中行事一词,意即一年之中的重要礼仪祭祀活动,其覆盖范围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岁时文化非常相近。
2.《年中行事抄》就是一本日本古岁时专书,著者不详。从书中引用日本建保二年宣旨,可知其成书当在年后。该书在解释岁时来源时,对中国古代著作如《史记》、《汉书》、《后汉书》、《月旧记》、《荆楚岁时记》、《金谷园记》、《节记》等均有引用。
本文摘录参考列表:
1.刘晓峰《端午节与水神信仰——保存于日本典籍中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一则重要史料》,民俗研究,.1.
2.邱理翔《东亚三国端午礼俗比较研究——以价值观教育为视角》,
3.[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
“筑苑”着眼于园林古建传统文化
结合时代创新发展,遵循学术严谨之风
以书为媒,讲述一筑一苑的故事
为企业搭建交流发展的平台
欢迎加入我们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