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为何要过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的说是纪念屈原;有说是纪念伍子胥;也有认为纪念曹娥。不管其由来如何,至今,民间已经流传了许许多多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如,包粽子、挂艾叶、饮雄黄酒、赛龙舟等等。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有更多的端午习俗已经被人们忘却,如端午节戴香包、挂艾虎、画额、系长命缕、戴健人等等习俗,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这些习俗都是人们企望无灾无病度过炎夏,而充分使用祭祀手段。
二、常见风俗习惯
①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②食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③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
来表达爱意。
④悬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⑤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⑥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⑦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蚊虫、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三、现在我们如何过端午节
为何要过端午节?现代人应该如何过端午节呢?端午节不是个喜庆的节日,端午节之所以被提到法定节日,除了节日的本身特点和内涵外,是由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环境决定。国际上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采取的措施以及一些文化组织所推行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被广泛的认可和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在我国,代表政府而实施的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以及我国对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措施的加强,这都让端午节这个民间节日带来了复苏的春天;此外,关于中韩两国“端午节”的“产权”学术之争,关于中、日、韩共同存在着“五月五日”有节日的事实,我国民间文化界、社会学术界感觉到保护民间节日的紧迫感和历史的责任感,呼声异常之大,这让端午节这个民间节日迎来了春风春雨;此外,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性都具有时代意义,这从本身促成了端午节的新生。我们在弘扬端午节文化的同时要知道我国文化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为一体。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有科学的,也有愚昧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对现代化建设有启发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也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约束、阻碍作用的。如何来倡导“学习借鉴,批判吸收;古为今用,它为我用;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我们必须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判断看待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大业为基点,吸收和保护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益的东西。所以,在博大精深的端午节民间文化中,同样也有一些值得弘扬、值得推广的民间习俗,例如,插挂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驱蚊作用。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对于倡导科学、情节环境、宣传预防病害有着积极的意义,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这种习俗值得弘扬。例如,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不但盛行不废,而且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除了弘扬了中华的的传统美食,也具有田园的美食意义,还据有一定的便携作用,同时,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美好日子的向往,值得提倡。再例如,赛龙舟。不仅寄托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哀思,而且也倡导了中华体育的强体健身的作用,活跃了群众性文化生活,值得发扬光大。也有一些带有很深愚昧、宣扬迷信的习俗必须抛弃。
作者简介:
苏建斌,男,主任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院首届名中医;十佳医师;国医大师孙光荣湖南传承工作室成员。
社会兼职
湖南病理生理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
湖南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沙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
长沙市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沙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委员
浏阳市中医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
就诊小贴士
时间:周一、周二、周五全天(节假日另外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