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文化影响 >> 四大名著里的端午人民资讯
作为中华民族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史悠长、底蕴浓厚。而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均有关于端午节的词句描写,从侧面展示了从东汉到明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里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与文化。
《三国演义》第71回,曹操率军出征汉中,路过蔡文姬家,见壁上悬有曹娥的碑文图轴,上有蔡邕评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猜出这是“绝妙好辞”的隐语。这段描写似乎与端午无关,但其所指曹娥却与端午有莫大关系。曹娥是东汉孝女,传说她为追寻因公溺亡的父亲于端午日跳江,五日后她的尸体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现今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伍子胥之外,自然也撇不开曹娥。所以,《三国演义》是以曹娥间接点到了端午。
《水浒传》第12回,杨志被发配至大名府。“……春尽夏来,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书中蕤宾节就是端午节。正是这天,杨志受到了梁中书的器重,从而引出“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施耐庵还用一首词把宋代京城的端午盛况渲染得活灵活现:“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这首词,采集了丰硕的端午讯息,对端午民俗作了鲜活详细的描述。
《西游记》第69回,取经队伍来到邻接西天的朱紫国。患病的国王向唐僧讲述自己得病缘由:“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被妖精所吓,把粽子凝滞在内,又思念被妖精掠走的王后,落下病根。”之后,唐僧师徒出手医治,才救了国王一命。
《红楼梦》中,一共过了两次端午节。第一次是从第24回到31回。第24回,贾芸为奉迎王熙凤便买香料送之,从而让正在置备端午的她既省去了麻烦,又节省了钱财;第28回,元春给贾府赏赐端午礼,贾府到清虚观打醮祈福;第30回,大观园中,一群孩子玩耍时起了矛盾。这时,黛玉过去劝慰道:“大节下怎么好好地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这样,直到第31回,端午节才姗姗而来:“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还写到王夫人请薛家母女等赏午的情景。中午时分,大家饮雄黄酒,吃桑葚、粽子,赏玩石榴花,俨然一派喧闹繁盛、乐在其中的节日氛围。第二次是第62回——前半回有言:“宝玉就在这天过生日。”后半回写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等“趁节前”聚在贾府角落里“斗草”,“斗草”又称“斗百草”,是端午习俗之一。
本文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