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老南通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

发布时间:2021-8-12 12:43:57   点击数:

五月五日午,

屈公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

驱魔归地府。

回首过去,我们南通人在端午节这一天除了举办纪念伍子胥或屈原的活动(注:苏州是纪念早于屈原的伍子胥,南通跟扬州、绍兴一样,古来分别有纪念两人的说法)、演京剧《白蛇传》、尝新鲜粽箬(芦叶)裹茶米(即糯米)清香扑鼻的粽子、炒独具南通特色的“和菜”(和,读音“贺”)、吃煨大蒜头、新鲜枇杷及几红几白的菜肴……这些以文化和美食为主题的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的卫生防疫、健身体育活动值得一说。

端午时节气温骤然上升,百草丛生、百虫起身。古人认为农历的五月是恶月,孩子们是不作兴剃头的,生怕夏天长疖子害疮。旧时南通人爱用大红纸剪成“五毒(五种有毒的虫)”或老虎图案贴在屋内以示镇压,更多的是幼儿穿五毒衣、头戴虎形帽、背老虎袋、穿老虎鞋,即童谣所说:“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也有家里堂前悬挂钟馗画像的。在这一天许多人还专门到南通的上真殿道观向道士买符画,张贴于屋之中央以去恶除邪。也有用红纸写“五月端午送百虫,一送影无踪”的小条幅贴在壁上的。

菖蒲修长似剑、艾叶毛茸茸的,是最古老的两味中草药,端午节期间正是它们生长旺盛香气最浓烈的时候,南通旧俗采集艾枝叶缚制为虎形,即清朝通州诗人李琪说的“五日家家艾虎垂”,且焚芳香的艾叶、苍术、柏枝烟熏以辟时疫;还将蒲艾交叉悬于檐下门楣,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治多种疾病的药草,可使身体健康。也有置蒲艾于床席之下的,据说可不生跳蚤。“蒲剑冲天皇斗观,艾旗拂地神鬼惊”,实为祛毒除瘟也。当然现在住楼房的居民都是买一束蒲艾插于户外,未进门里早已先闻药香。有一定的忌蚊蝇驱虫害的作用。

雄黄是传统的药石,可杀虫辟五毒。“雄黄泛酒酒盈卮”(李琪诗句)小儿搽雄黄酒于手脚脸上,尤以额上书写“王”字为最多,据说这样可令蛇虫百脚(即蜈蚣)不敢靠近小孩。人们还会在正午时分用蒲艾扎成把子蘸着雄黄酒洒于房间四角,以忌诸虫。古人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之说。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中加入微量的雄黄而成,类似于现在碘酒之类的消毒剂。

“赏午”时家人会聚在一起同饮雄黄酒。因为多在午时用雄黄,所以南通药铺有一句老行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之意。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雄黄含有砒霜等有毒成分,现在已不提倡内服饮用雄黄酒了(额上写王字外用问题不大)。民国时期黄幼松先生在《海门竹枝词》里生动总结了这些旧俗:“蒜头艾叶束菖蒲,挂在床头嘱小姑。烧酒雄黄调洒遍,门前贴上辟邪符。”

端午节前的中药铺子特别忙,除了大量供应艾蒲雄黄外,还要忙着制作香袋。有做成小人儿形的,南通人称它做“驮子老侯”,其中尤以大、小人儿合驮最具南通特色,戏称“驮侯儿抱侯儿”,在身上晃晃荡荡,里面装的是药铺店里买来的香料,走到哪里便香到哪里。

一位小朋友拍摄如皋芮氏香袋

如皋芮兰芳出生于医药世家,制作香袋(又称衣香)六十余年,里面装有丁香、檀香、白芷、陈皮、甘松、山柰等十多味中药的粉末。芮师傅制作的香袋保留了粽子、莲藕、老虎头这些传统的元素。“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佩带中药香袋有预防感冒、鼻炎、汗臭、湿疹、蚊虫叮咬等春夏流行病的作用。过去南通的顺寿堂、介福堂、遂生堂等几大药店还常在端午节向大众赠药、送香袋。

我国最早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中有五月捉癞蛤蟆的记载。启东是中国有名的“癞宝浆”,即贵重药材蟾酥之乡,蟾酥是用癞蛤蟆表皮腺体的乳状分泌物干燥而成,自端午起捉癞蛤蟆刮取其浆制作成的启东蟾酥曾畅销全国,具清凉解毒、消炎止痛功效,可治疔疮肿毒等,也是“六神丸”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端午时正值仲夏皮肤病多发,男女老幼都爱穿上新衣,也有人在田野采集香花芳草,晚上带回去用水煮后洗澡说是能洗百病,认为这样会使一年里吉利又平安。

濠河龙舟赛

端午的龙舟表演是节日的重头戏,南通划龙舟最早的是驻狼山营兵,气势极为壮观:“通州好,彩鹢竞江乡,掣电朱旗摇野岸,轰雷画鼓闹斜阳。何处不衣香。”清代通人黄金魁在《渔湾竹枝词》里说:“端阳不解闹龙舟,争祭沉湘屈子愁。无数红裙山下过,一时齐上翠云楼。”如皋历史上端午龙舟竞渡也挺热闹的,“酒阑争赴龙舟约,水月庵前看许时”,只是到了清康熙年间,一次赛龙舟河两岸观者如云,拥挤不堪的人群轰隆一声把靖海门吊桥压垮了,落水的人死的死伤的伤,从此官府下令禁止,如皋赛龙舟画上了句号。而今龙舟竞渡已成为市区濠河端午节的大型体育健身运动项目,深受市民青睐。

撂石锁

我从小在老东北水关桥(现环城东路北、通师二附东)长大,儒学前(现群艺馆原为孔庙的南面)有块空地,我们常去那儿看打把戏。其中“舞石锁”是力大有功夫的男子汉们端午期间大显身手的时候,用花岗石雕凿而成的长方锁大小不等,有几公斤轻的也有几十公斤沉的,表演者总是上身赤膊,石锁能从右手抛出左手接、左手抛出右手接,还能让石锁在空中翻滚、从裤裆下抛出头顶上接住。舞者抓住石锁的把手穿过臂、背、胯部,稳稳落在肩、肘、拳上,不仅赛力气更赛技巧,有的还能稳稳地把石锁落在下巴额上膝上……盛行于清代的石锁功武术界常用来进行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力量的训练,比现代人练铁哑铃好看且有趣多了,大家围成一圈喝彩声不断,我们儿时特爱观赏。据说更有武林高手能于河心的龙舟上玩出高难度飞舞石锁的绝活,偶有失手石锁掉入河中,飞身潜入水里找到后上船再玩妙趣横生。

“踱端午”与重阳节的登高可免灾难一样,是上古流传下来回避邪气的风俗,也是南通人特有的散步健身运动。旧时这一天正午后,商店和作坊都停业,店员工人可得半天休息。如皋诗人姜灵煦有诗写道:“端阳醉酒醉迷昏,踱午须防惹事根。买卖权停下半日,四门铺闭不开门。”原先以“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或称“踱端午”“踱午”“躲午”,后来这种大众自发的游逛变成群体活动。

徐海萍先生在《踱午》一文里记述,“居户男女老幼下午出门踱午,称为风气。所到的地方,是魁星楼和城北钟秀山,还有些人到南上真殿听振古曲社唱昆腔。及公园建成,五公园便成踱午的地方了”。虽然踱步速度不快但路程较长,确能达到健体的作用。那时通州的道路狭窄,人们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中国许多的传统节日都涉及了养生,但唯有端午节的卫生防疫和健身活动特别丰富多彩,是深入民心透到骨子里面的,从吃到玩,从穿戴到挂贴,从居家消毒防虫到户外的强体运动,无不表现着南通人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

作者简介:

安铁生:年生于南通,退休中药师。南通市作协、楹联学会会员,南通市灯谜学会顾问,南通市餐饮文化专业研究委员会文化研究员。

征稿启事

也许你身处南通,也许你远在异乡;也许你正青春年少,也许你已花甲耄耋……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在哪里,只要你有跟南通有关的故事,我们都期待你的来稿。

主题可以是关于南通的传统习俗、历史掌故、生活方式,舌尖美味等等诸多方面,文体不限,真实有料最重要,有图片、视频更欢迎。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投稿邮箱:jsntdag

.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whys/328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