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文化影响 >> 端午丨品重五文化,愿驱疫得安
粽叶香飘又十里,碧艾香蒲处处忙。
端阳佳节又至,日暖绿浓,万物生长。在今年这个特殊的端午,惟愿你我平安,生活依然色彩斑斓,如鲜粽般热气腾腾。
端午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即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因“端”有“初始”之意,所以“端五”即“初五”,而按照农历,“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逐渐演变成“端午”。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第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因此,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第二种说法则是来源于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世人哀之,投粽水中以保屈原遗体并划舟寻找,后来人们亦将此日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这也是端午节由来最为流行的解释。除此以外,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正值仲夏时节。此时环境湿热、蚊蝇肆虐,易流行瘟疫等疾病,所以古时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祈福避害。
因此,端午节的习俗起源除了与祭祀相关,也和消灾祈福有所关联。
各地区在端午节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呈现出丰富多样、隆重且寓意深刻的姿态。其中较为普遍的有以下一些习俗形式:
食粽
每逢端午,几乎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千百年来,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盛行不衰。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因其状似牛角,称“角黍”,又因早期粽子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便称“筒粽”。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是为了要投入水中,喂饱鱼虾,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二说粽子是遗留自上古时代祭祀夏至的用品。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魏晋时期。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便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并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
每逢端午,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各地粽子的花色品种之繁多令人咂舌。北方粽子以甜味为主,而南方粽子则多为咸口。
从馅料看,北方有多包小枣的枣粽、馅心用豆沙的豆沙粽、无馅料的白粽等;南方粽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划船拯救投江的贤臣屈原,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儿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出现了在战国时代。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古时赛龙舟还具有“送瘟”的巫术功能,其目的是把瘟病快些送走。如宋代《岳阳风土记》载:“其实竞渡也,而以为攘灾。”
时至今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各地人们还举行了别有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或是庆祝或是联欢,或是专门的体育比赛等等。
锣鼓呐喊、万旗猎猎,若是亲自体验过赛龙舟,那份热闹与激动想是可以记上一辈子。
佩香囊,系彩丝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艾草、朱砂等,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香囊做好后,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五色丝系在儿童臂腕上,男童系左,女童系右,名之为“长命缕”或者“端午索”。其五色为青、白、红、黑、黄,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用以避病灾,防瘟病,使人健康长寿。
悬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亦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以求驱虫灭菌、祛湿防病。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将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人们在门口挂上做成人形的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都是为了消灾避疫、驱邪避虫。
艾草与菖蒲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奇特香气确实有提神、驱虫、祛寒湿、防病之效。因而悬挂艾叶菖蒲不无道理。
诗词中的端午
从古至今,涉及端午的诗词数不胜数。下面官微君选了几首,一同领略诗人笔下各具风情的端午。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竞渡诗》是唐代诗人卢肇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龙舟开赛。只听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月是石榴花开之际,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这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以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树丛中黄鹂不时鸣叫打破了闺中宁静,也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女子的美梦。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便欢喜着喝起酒来。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童臂、门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诗就像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汨罗江渚,这些词中之境,如诗如画,一唱三叹。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整首诗描绘的是赛龙舟的情景,赛前气氛热闹非凡,人头攒动。竞渡开始后,鼓声响彻天空,棹影上下翻飞,岸上人呼声惊天动地,锦标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两岸十舟五来往"写双方十艘船又比赛了五次,使竞渡再次掀起一个高潮。刚赛完,输方不服,双方又脱了上衣,露出刺花的身体,请求再决雌雄。《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女子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写在最后
千百年以来,端午承载了人们对圣贤的缅怀、对健康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年的端午尤为如此。
愿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阴云早日被驱散,端午安康,未来永昌!
-本期责编-文案:谢滢滢、吴韵仪排版:谢滢滢-推荐阅读-1.省政协领导和社科界委员来南艺调研指导
2.「毕业季」南艺后浪(三)“如果生命是个圆,我会一直跑下去!”
3.今天,让你的老爸C位出道了吗?
南艺人NUA|以艺术的名义讲述有温度的故事|欢迎广大粉丝向我们提供资讯和投稿联系我们:nua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