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及习俗

发布时间:2020-9-14 13:31:35   点击数:

端午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及习俗

《月令广义》云:“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阳”“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地腊节”“蒲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

据考证,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由于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1.采药祛病、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避兵灾。

端午节时值阴历五月,气候潮湿多变,此时人体免疫力最低,也是瘟疫流行的季节。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个恶月,采药来驱除毒气。兰草在古代民俗观念中有避邪的功效,以兰草煎汤沐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祛病方法。在门上悬挂艾菖,是另一种驱邪的方法。避兵灾是端午节的另一节俗。《荆楚岁时记》谓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即指五彩丝有避兵灾的用途,故五彩丝亦名“辟兵缯”。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2.龙舟竞渡,追思先哲《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节

3.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端午节

4.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端午节

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文化内涵:弘扬关爱生命、讲究卫生、防疾除疫的健康理念;发扬强民爱国、强身健体、民众团结的精神;营造友爱和睦、维系亲情的家庭观念。在我们国家,这一天也纪念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辈,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成为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激励大家担当有为、积极进取,在追思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中,不断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whys/311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