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短文两篇

发布时间:2021-4-3 3:30:25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已进入梅雨季,天气湿热,空气黏稠压抑,人也提不起精神,只好昏昏欲睡。今年梅雨季来得早,气温又偏高,下个雨吧,有点凉,多穿件衣,闷得受不了;少穿件吧,似乎又觉着凉。无所适从,摇摆不定,像极了人生,天高云淡时少,彷徨不定时多。

也说端午卖菜的阿姨说,不买点艾吗?艾啊,真的是要买啊!这艾是真的,叶大边圆,真的很不错。旁边一位阿姨如此说道。艾和蒿,我向来不太会区别,原来是这样去看的啊!多买点吧,可挂,可熏,可煎汤洗,这时节备点艾,是好的呢。乡间的各种草药,皆有独特的疗效,或性温,或性凉,可消炎,可止痛……不知药理何为,总之是几千年下来的经验,代代相传,大概是不太离谱吧。近些年,稀奇古怪的病多起来了,西医似乎也不太管用,中医又开始热起来了。不过,诟病者也不少,然而,一切要发展起来的,反对亦是无效的。至于,将来会怎么样,等着瞧吧!这一等,会是多少年,谁也不知。还是说说艾吧。艾已然成为中草药的宠儿,艾灸艾熏,是种时尚,什么病都可以用艾灸灸熏熏,准是没错儿的,因为能除湿祛寒嘛。至于,什么样的状况是寒是湿,俗人大抵是摸不准的,可是平常交流说,哪里病哪里痛,劳累晕眩,总会牵扯到寒湿冷热。我是木讷的人,听得晕乎乎,还是搞不清什么是什么,它们间的关联到底是啥。无论怎样,今天是端午,艾还是要挂的,菖蒲也是要有的。多年的习俗,倒是忘不了。小时候,乡间最忙碌的时节除了农忙,便是各种节次。节次的忙碌主要与食物相关,每个节次都要吃不同的食物。我们天台呢,饺饼筒是主打,许多节日都与它有关,如果想不起来这个节日要吃什么的话,那么就吃饺饼筒吧,一般都错不了的。清明还有吃青饼,并有戴柳的习俗;立夏是要吃蛋的,还有称人;七月半,吃饺饼筒;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米糕;冬至,吃圆;春节,饺饼筒、扁食是必备的。且基本是逢节必要祭祀,是否带有追远慎思之意,不好说,祈求先人佑护,肯定是有的。端午,印象中我们这边是作兴吃扁食的,喷洒雄黄酒,在脸上写个“王”字,也是有的,甚至将雄黄涂于手腕膝盖;至于说的五色丝线,好像没有;香袋可能有吧,已经记不真切了;粽子,肯定是不吃的;龙舟,肯定也是不赛的,因为没有江河啊,满眼都是山地丘陵。吃粽子,是住城里后,人们都说这一天吃粽子,大概也是受别处的影响吧,我也说不准。因为端午节,终于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全国放假一天,好像便约定俗成了一般,得吃粽子,那么就吃粽子吧。我一直不太清楚,端午跟屈原究竟有何联系。因为现在的说法,皆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那时在乡间,从未听说有这回事,可能是乡间过于鄙陋吧。也未知清明与春秋时的介子推有关,如果真的与他有关,这清明寒食的由来,总觉有些残酷惊悚。就比如,屈原的投江,算是以死成就了他的令名。而后人为了纪念屈子,抛粽入江,多少有些浪费,何况还有吃不饱的时节呢。像我们这里,不是水乡,自然是不会抛粽入江的。然而,节日里嚼食粽子,难免会心内惶恐,想起战国时的屈灵均,独自于水中漂浮,孤魂野鬼的,冷暖能自知吗?而岸上之人,却只狂欢,好像很不合适。关于端午的来历,闻一多先生倒有过考证。闻先生说,远在屈原之前,吴越地便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并进一步猜想: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至于将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那就不用讲了……如今小孩们身上挂着五彩丝线缠的,或彩色绸子扎的,或染色麦草编的,种种光怪陆离的小玩意儿,原来也都是文身的替代品。这个说法,倒是有趣的,也是合情理的。上古时期,一切皆在蒙昧中,与自然万物的对抗力量有限,心怀恐惧或者说敬畏,以此种形式获求平安,这是说得通的。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也说到远古的图腾,当与巫术礼仪有关,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那时便已经有各种钻孔的“装饰品”了(类似于现在的吊坠):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它们具体的形态、内容和形式究竟如何,已很难确定。如此,闻一多先生关于端午由来的推断也应是八九不离十吧。李泽厚先生还说到:也许,只有流传下来却屡经后世歪曲增删的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这种部分反映或代表原始人们的想象和符号观念的‘不经之谈’,能帮助我们去约略推想远古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的面目。与端午有关的民间传说,最好看的就属《白蛇传》了。最早知道《白蛇传》,是小时候村里放的电影。白蛇在端午日,喝过许仙的雄黄酒后,露出了原形。那时真的替白蛇报不平,这样的男人,还不赶紧离了去。而最后白娘子被压雷峰塔,实在令人难受得很,但又说不出话来。后来看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却将白蛇看成是美色诱人之祸害,以警后世。冯梦龙的《三言》皆以说教为目的,自然是容不得妖人白蛇了。而根据嘉庆十四年序刊本《义妖传》形成的苏州弹词《白蛇传》,便为白娘子抱不平——白蛇的形象大为改观,是义妖,是行善之人,究竟比世间之人要真诚得多。即便仍被镇雷峰塔,终究是博得了人们的同情。《警世通言》中,法海留偈四句: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偈诗所言,无非是叫人好好看着雷峰塔,让白蛇永世不得翻身。民国时期,雷峰塔是真的倒了,当然白蛇是未曾见到的。鲁迅应时写了篇文章《轮雷峰塔的倒掉》,为着塔的倒掉而欢呼,更是有腔有调地揶揄了法海一番,被压千年的白蛇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这当是世人所欢喜的。张爱玲则有小说《雷峰塔》,至于有何寓意,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瑞芬说,或许是象征着父权、封建旧时代的倒塌。因为小说中,婢女们谈论着“雷峰塔不是倒了吗,难怪世界都变了”的时候,主人公沈琵琶亦选择了出走。一条白蛇,一座雷峰塔,扰世久矣,竟牵出这多丝丝缕缕来。我呢,做了茧似的,一不小心便被裹了进去,居然将我的端午抛之脑后了。想起日间,邻家阿姨问起,有否在院间屋里喷洒雄黄酒。我老老实实地说,没有。阿姨便携着雄黄酒过来了,念着经,将我的院里屋里前门后门花丛草间都洒遍,地上是斑斑点点的雄黄色。想来,我们乡间的端午习俗,当是祛毒避邪的吧,与屈子应该没多少关系,只不过是后来人的附会罢了。与屈原的这段渊源,闻先生是这么说的:“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我倒愿意这节日简简单单的,即便是因崇尚原始的自然力,或仅因有一个节日而全民狂欢也未尝不可!挂上艾,风一吹,整院子都是艾香,蚊子啊,苍蝇啊,最好都不要来吧。(.5.30)淡淡艾香一大早,推开门,便看到左邻右舍的门前门后都插着艾草和菖蒲。女儿看到后很是新奇:妈妈,这些是什么东西呀,他们为什么要挂这个呀?我们怎么没挂呢?   昨天也没想到这个,今天便已是端午节。这些艾草和菖蒲到哪里才能找寻得到呢?长居城中之人,都没忘这个习俗,而我这个从小生活在乡间的妇人居然给忘了!   答应女儿一定会在门前挂上艾草和菖蒲的。我想应该是有地方买的。以前,这些大家都是去野地里割的,一割便是一大捆。那时,在端午的前一天,大家便都忙碌开了,哪家没有这些艾草和菖蒲,另一家必会提供给一些,决不小气。关于菖蒲的记忆好像不深,只对艾草有印象,大概是因为艾草的气味好闻,我喜欢这种迷人的芳香,还有一点是,艾草能驱蚊。   乡下的蚊子特多。天气一热,蚊子便会在屋子里纠结着,也没有什么蚊香可驱赶,惟一的办法便是去地里割些艾草。父亲总是把晒干了的艾草和着麦秆,捆成一小束,点着了,便让艾草燃着(这个燃不是火势汹汹地,而是没有火焰地燃,家乡话叫做燘)。燃烧着的艾草中跑出的味儿据说能够熏走蚊子的。父亲会拿着这束艾草,挥动着,从这个屋子走到那个屋子,希望让艾草味儿在所有的房子里弥漫。然后父亲便会把艾草放在院中,让它静静地燘着,艾草味缓缓地在空气中流动。   夏天的夜晚便是这样在艾草燃起的香气中度过,尤其是在月朗星稀的晚上,搬把椅子坐着,在艾草香味中仰望星空,真是美极!只是,这样悠闲的日子不多,因为父亲和母亲仿佛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常常是披星戴月地。如果他们忙着,这烧艾草的事便给搁下来了。似乎弟弟也有摆弄过的,但记不太清楚了。   那时,我似乎都只会顾着玩,从来都不晓得该记下点什么,以致于现在,常常想起点影子来,但终究是不够真切。当然模糊是模糊,多少还掺杂着点温暖。   现在,艾草是需要到市场上去买了。我们离土地已经越来越远,即便是近在眼前,仿佛也未曾看见。端午节买艾草,今年应该不是头一遭。在屯桥生活的时候,因为大部分老师都是住校的,到了端午节也是要挂挂艾草的。我们这里有个说法:清明不戴柳,下世没娘舅;端午不戴艾,下世没姊妹。从前,总还可以看到,在这些节日到来时,那些还穿大襟衣服的妇人,衣襟的盘纽处总会挂着一枝小小的柳条或者是几枚艾叶。   学校围着个围墙,便与世界隔开了,也不便与校外的邻人讨要艾草和菖蒲,那就到市场上去买。端午这一天,刚好是屯桥集市,不用说,肯定是有得卖的。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野地割这种野草了,人们愿意干净,大概是带着泥巴打麻将总不太雅观的吧。不过总还有一些人,并没忘记得去田野上走走,顺便会带来一两捆艾草。这便足够了。   我绞尽脑汁地想,这城里哪里会有艾草卖呢,应该是菜场有得卖的。刚好看到一个妇人电瓶车上放着艾草和菖蒲,打听了一下,算是证实了自己的想法。这不,路边的菜摊就有:几束已经扎好的艾草和菖蒲正倚在摊边的柱子上。卖菜的大叔说,一元一束。没有讨价还价,便递过去一元。父亲和母亲要是看到了,总会说的,这也要一元呀,咱们那地里多的是,割一些就好了。总算买到了艾草,女儿拿在手上,闻这闻那。她说,菖蒲的味儿很臭,立马放一边去了。不过她对左邻右舍挂菖蒲的形式比较感兴趣,硬是要她父亲也弄一个。就是摘下一截菖蒲,在菖蒲叶间横出一条缝,再把另一支完整的菖蒲插进去便好了。小家伙开心极了,自家门前也挂起了艾草和菖蒲。她并不知道,她的母亲在买艾草和菖蒲的路上,又和她母亲幼年时候的影子打了个招呼呢。   为什么要挂这些呢?据说它们可以驱赶那些比较烦人的小虫子。   哦。终于解决了她的最后一问。.5.30

高村光太郎之《山之四季》中所说的水烛怕就是菖蒲吧   

插图:而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323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