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端午节的真相
朋友们,端午安康。
提端午节就不得不提屈原,但你知道吗,屈原和端午其实真的没啥关系,这么多年来都是被迫捆绑营销。今天宝哥哥就来跟大家聊聊,那些你不知道的
端/午/节/真/相
1.先有粽子,后有屈原。
粽子,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元素,每年都能引发一场南北大战。
传说中,粽子是人们在屈原投江后,为了不让江中鱼虾啃食其遗体而发明的食物。
但事实上,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而屈原大诗人,生于战国。
傅抱石《屈子行吟图》
2.先有赛龙舟,后有屈原。
传说中端午节的另一标志性元素——赛龙舟,也起源于屈原之死。
屈原投江后,楚人因不舍其离去,纷纷划船追逐,于是就有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
宋张择端(传)金明池争标图
但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江南地区(吴越之地),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就有划龙舟祭祀部落图腾的习俗。
居住在那里的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他们把乘坐的木船刻画成龙的形状,举行盛大的祭祀,以祈求平安顺遂。
3.综上,端午节跟屈原唯一的关系是,屈原恰好选择了在端午当天投江。
4.端午节其实是大型公共卫生日。
从五月开始,仲夏来临,天气燥热,蚊蝇、毒虫滋生,洪水、瘟疫频发,所以古人把五月称为“恶月”,五月初五则是“恶月恶日”。
人们选择在“恶月恶日”这天,举行各种避邪驱灾的仪式:例如采集百药、沐浴兰汤、喝雄黄酒、挂菖蒲艾草、系彩色丝线……以求能平安渡过整个恶月。
5.喝雄黄酒,可能会砒霜中毒。
雄黄作为一味中药,能够杀虫、解毒,古人把它的功能进一步放大到“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不但把雄黄粉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要在端午节这天饮用雄黄酒来辟邪保平安。
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能够消毒、治疗皮肤病,内服则很可能引发砷中毒。
尤其加热过的雄黄酒,会分解生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喝了可是有生命危险的。
6.端午节生的孩子不能要。
虽然古人想出了喝雄黄酒在内的各种办法,想要平安渡过恶月。但在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落后的古代,这个月染病、死亡的人数还是会直线上升。
明周臣《流民图》
这种情况下,五月生的孩子被认为是不详、邪恶的,其中尤以端午节当天出生的孩子“业务能力”最强,他们性格叛逆,忤逆父母,会给全家人带来不幸。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因为生在端午,差点被亲爹杀掉,由母亲偷偷抚养长大;
东汉重臣胡广,因为生在端午,被爹娘扔进水里自生自灭;
相比之下,东晋名将王镇恶就比较幸运了,有个通情达理的祖父,在父母想把他遗弃时出面阻拦,只是为他取了这样一个硬气的名字来镇压邪气。
当然,以上都是封建迷信,时间越靠近现代相信这种说法的人越少。到了清代,端午出生的唐英,照样能成为主管整个大清瓷器生产的御窑厂督陶官。
所以,端午宝宝们不用害怕哈。
7.端午节的别称,多达20多个,堪称所有节日之最。
这些别称包括:端阳节、重五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正阳节、五月节、艾节、粽子节、午日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
8.端午节也是妇女节。
明清时期,端午节衍生出一种新习俗。
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的小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嫁出去的女儿们也会在初五这天回娘家团聚。
因此,端午节又得到了一个新别称——女儿节。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水阁梳妆》
除了端午节之外,古代充当过女儿节的节日还有三月三上巳节,七月七乞巧节,以及九月九重阳节。
发现啥规律没有?
在五行观念中,奇数为阳,以上女儿节都是阳数相重,有阳极生阴的意思。
9.曾经,北方人的端午,不止有粽子。
如今的端午节,南方人还能赛龙舟,但广大北方人民好像除了吃粽子还是吃粽子。
不过,曾经的曾经,北方人也是拥有端午专属活动的。
清《绮春园射柳图》
射柳,北方的端午传统习俗。
据明朝人的记载,具体操作方法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让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10.端午节自唐朝起就是法定假期。
唐代,端午从民间习俗登堂入室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每逢端午官员们都放假一天。
除元朝外,宋明清也都沿袭了这个习俗。
重点来了,如今端午节放假的规定,是从年才开始实行的。在这之前,端午节可是不放假的。
所以说,你还嫌弃端午假期过后要补上一天班吗?
撰写排版/东方
加入宝哥哥,帮你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夜市/来赶集啊!宝藏男孩宝哥哥谢谢你的喜欢让文化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