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申遗 >> 碧艾香蒲处处忙家家户户庆重五
重五
枇杷黄了,杨梅红了,江南的夏意浓了,端午节也要来了。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在永强叫重五。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着煮粽子,煮卵,撞卵,挂香袋,插菖蒲……小时候,在重五来临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开始忙碌了。母亲也一样,量出糯米;从楼阁上拿出粽箬与棕榈叶,清洗干净;从橱柜里拿出鸡卵或鸭卵,有新鲜的,也有咸的;把稻杆灰淋上开水出灰汤,买来雄黄,准备扼粽了。父亲则从下垟荡浃里拔来菖蒲,割来草头纵(包含金银花藤、珍珠藜、芒草根、牛筋草)等。母亲就开始扼粽子了。在浸泡好的糯米里掺入绿豆或红豆,或者两者合拌,或清一色的糯米。条件允许的话会放一个红枣或金丝蜜枣。一个女人能不能能干,从她扼粽子就知道了,利索,捆扎的不紧不松。现在好多妇女已不会扼粽子了。煮粽子是在下午或者晚上,农村的镬都很大,大镬有二尺五,都是满镬满镬用灰汤煮粽子,等烟笼上的炊烟渐渐淡了,满村满村的都漾满了粽子的香味。煮熟了的粽子不能马上吃,要放在镬里闷着。到了明天早上才吃。小镬则用草头纵来煮鸡卵或鸭卵。我躺在床上,闻得屋子里涌出的清香,那是粽叶与糯米在充分的热力中亲密拥抱之后发出的一记响亮的吻。心里想着:我喜欢蘸着糖霜吃凉凉的糯米粽。如果就着冒油的咸鸭卵,口腔里混合了甜、糯、咸、沙,那味道简直妙不可言。时时想起猜过的谜语:四角四丁香,擂落河中央,河屯倒翻转,爬起脱衣裳。谜底:粽子。晚上,母亲还要做香袋。她找出五颜六色的碎布头,然后七拼八凑九裁十剪,用针线细细缝制,不一会儿香袋很快就缝好了。里面装上苍术、藿香、佩兰、香附等草药。如果讲究的话,在外面缠上五彩丝线。接下去还会用五彩线编几个卵袋用来放鸡卵或鸭卵,让我们小孩戴在脖颈上。重五当天一大早,父亲已经把菖蒲插在门框与窗户上。菖蒲似剑有异香,据说能挡鬼怪入门,可避秽消毒驱赶蚊蝇。经过这样的装饰,门窗翠绿,空气清新。母亲则用草头纵煮出的汤给我们擦身体,据说可以解毒祛邪。然后用雄黄酒给我们点额头、擦腋下、抹肚脐,也擦猪背,可消毒防疫。父亲用雄黄酒喷洒家里的角角落落,用于杀菌、灭虫与驱蛇。母亲端着煮好的粽子放在餐桌上,满屋飘着清香。一家人各自动手,解开粽绳,剥去粽叶,金黄晶莹的粽肉便呈现在眼前,吃一口,齿间留香,并一直香到心头,香到永远。我们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聊天,笑声充满着整个屋子。作家张恨水在一文中写道,“粽”与“中”谐音,自古以来就有“高中”的好彩头。端午节正值毕业季,小小的粽子饱含着父母对子女殷切的期盼。梁实秋觉得把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比较亲切。当然,重五要吃鸡卵或鸭卵,剥壳后蘸着雄黄吃,吃后会像卵一样光生(光洁),一年不会生瘰疖。父亲说,吃了草头纵煮的鸡卵百毒不侵,能够祛病,使得身体更健康。涂雄黄酒,今后可以防毒虫,不被侵蚀。《永嘉风俗竹枝词》曰:“起来洗罢草头汤,小子雄黄满额黄。鸡卵黄柑白米粽,狼餐虎食当天光。”还要喝点雄黄酒。俗语说道,“饮了雄黄酒,厄运都远走”“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端午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吃完粽子与鸡卵等,戴上卵带与香袋,就高高兴兴地去学堂。同学们纷纷拿出卵袋与香袋相互炫耀,比一下谁家的母亲手巧,编得好看。有卵袋与香袋的一脸得意,没有卵袋与香袋的一脸委屈。最刺激的是撞卵。一三成堆,三五成群,围在一起撞卵。哇,你的卵壳裂了,你输了,你输了……叫喊声一阵接着一阵,叫喊声、加油声混杂一块,响彻天空。也有些调皮的同学,偷偷把极像鸡卵的石头卵当卵来撞,屡屡得手,一旦被发现,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后面传来一阵叫骂声。突然想起自己之前写过的几首端午的诗《己亥端午三首之一》:“额头光亮点雄黄,粽子贪饕齿颊香。童稚不明今日意,争先撞蛋闹端阳。”重五在永强还流传着一些童谣与俗语。《重五谣》:“吃爻重五粽,还要冻三冻。喷爻雄黄酒,毒虫远远走。烧起百草汤,癗儿烫溜光。惵起卵伉蒜,吃底做清官。”还有“五月五卖菖蒲,短命生意”等等。划龙船是重五的重头戏。“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让常年角黍盘。”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归州重五》中描述秭归当年端午龙舟竞渡的盛况。温州古越时即有划龙船祈求太平保丰收的风俗。明万历《温州府志》有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宴”。永强的重五划龙船源于历史流传,数百年来基本上村村有龙船,每村隔几年都会划一次,所以每年总有十几只或数十只龙船出动。明王叔果在《半山藏稿》的《端午观竞渡》诗中写道:“湛湛湖水初平,嘈嘈两岸欢声,日暮双龙正斗,一溪烟雨初晴。”写的是当年龙船竞渡的盛况。永强的龙船有自己的特色。龙船全身描有片片色彩斑斓的龙鳞。船头装上两米高精雕细刻的龙头,活灵活现。船尾安上玲珑的龙尾,惟妙惟肖。头与尾各站一个化妆成戏曲人物的10来岁的孩童,叫“龙船囡儿”。一条龙船36人,分掌舵、擂鼓、敲锣、舞旗、掌梢、划桨手等。船分红黄蓝白色,装饰华丽。最吸引人的是龙船大旗,大如簟,面积大约八平方。大旗是龙船的灵魂,龙船的大旗上有4个大字,即“旗号”,各地都不同,都含蓄或直白地表达着本地的历史文化或地理环境的特征。如永昌堡的“百合青龙”,三都沧河的“内阁元龙”;七二村的“一代天骄”等等。拿旗者须有孔武之力,并要经过训练之人。旗要平贴水平作“人”字形交叉挥舞,飞速掠过水面,带着水星,呼啦啦发出声响。大声喊“龙”,划手们配着锣鼓声,齐桨奋划,一条条“水龙”在眼前疾驰,像一支支离弦的快箭,呼啸而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河上龙舟飞渡,岸上人山人海。两岸的人们都随着龙舟的鼓点节奏,齐声呐喊。年轻英俊的划手们用力划动船桨,浑身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这一刻,他们可以尽情释放激情!这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永强的龙船不是来竞渡的,是探亲,是访客,是看望本村出嫁的女儿,是问候同族在永强异地居住的宗亲,是拜谒祖上的通家姻眷。龙船开划后,向外村的同姓氏族和上代姻亲送去请柬,告诉龙船“登门”时间,而村中出嫁的女儿们则奔走相告,准备摆香案接待。礼尚往来,一片温馨。如大鹏展翅的大旗是“力”的象征;似孔雀开屏的龙船是“美”的化身。威武又好看,永强的龙船划出了“力”与“美”与“温馨”的巧妙结合。年重五,永兴街道萼芳村“九龙”出游,引起轰动。年,祠南村出动“十一龙”,也为永强的划龙船拉下帷幕。说起重五,最早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还有是纪念伍子胥等人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也是纪念曹娥的。想起曾经写过的《己亥端午七绝三首之二》一诗:“残阳惆怅问沧波,谁在江边泪更多。举世只知悲屈子,几人犹记酹曹娥。”如今粽子依旧飘香,但飘出来的重五不一样。过去的重五传统色彩浓郁,节日氛围浓浓;现在的重五文明了、时尚了,而节日气氛却淡化了。而我却怀念过去的重五。雕龙堂主:世务农,乡下娃;打过工,一路爬;躺中枪,受过罚;敲键盘,泡书吧;撰专集,装儒雅;听鸟鸣,煮茗茶;对青山,举流霞。圣贤岂殊途,人事有穷达。接地气,访民间;览姿态,铸铁肩;赏丰韵,披赤胆;踏名川,学青莲;怀慈悲,种蓝田;千千结,付笔尖。问予何故独安然,心寄空澄天地宽。
:转载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y/3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