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在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与夏至相邻,是气候由热转暑的节点。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后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古人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上山采药,杀菌防病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堪称是古代的“卫生防疫日”。今年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也应像古人那样,注意卫生,防范疾病。节日,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因为有了节气,人类的生产生活才有了节奏感和仪式感。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有很多,例如:划龙舟、食粽子、佩香囊、拜神祭祖、画额、挂艾草与菖蒲、制凉茶等等。端午节·驱邪避害农历五月,斋月,古人称为“恶月”。南朝梁人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也曾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从阴阳五行的观念来看,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时刻,因盛极而衰,所以五月也是阴气开始产生,阳气开始衰退的时刻。古人很重视这个转变,一般都持斋然后礼请高僧祈福,来驱邪、收敛、养晦,除去不祥之气。可以看到以佛法修持是最能让我们时时平安吉祥的法宝了。所以在汉传佛教中,也是把农历五月作为修心养性长斋月。古人对五月的忌讳,也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驱邪避害的
端午习俗。●佩香囊香囊(荷包、香包),寓意与实用结合体,内涵丰富,可以说是端午节习俗的重头戏。传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用中药制成香囊来醒脑开窍、芳香化油、行气健脾和胃、避害除秽、驱蚊防虫,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香囊的作用也凸显出古人运用中医药进行防疫的智慧。●插菖蒲、艾叶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避鬼之神效。佛教怎样过端午节?宋代诗人陆游曾在诗中描述过大圣慈寺张灯结彩,庆祝端午的场景:“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宝帘风定灯相射,绮陌尘香马不嘶。”实际上,佛教与端午节有着很多交集,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仍在佛教中保存着。据《五灯会元》中记载,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铁旗;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这段法语就可谓很接地气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禅师在法语里面举了当时过端午的习俗:划龙舟、点菖蒲茶、吃沙糖粽。在接地气之余,禅师也不忘点出世间如幻,而在世事种种贪念中挣扎,就宛如在陆地上划船,在高山上起浪一般虚妄。由此可见,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深深地积淀在了佛教文化之中。安住当下,身心悉清凉慈悲喜舍,福慧双增长端午佳节祝大家欢喜吉祥如意安康鉴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hangguart.com/dwss/3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