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起源 >> 春节,哪一年被正式命名下来的,我们的
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而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哪一年开始的,是无法考证的。它是一个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形成、不断完善和普及中发展丰富起来的。关于春节的起源说法诸多,说服力较强,大家较为认可的是在虞舜时代兴起。据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继承天子位,带领着部下祭拜天地活动,成为每年都搞的规定动作。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也就是后来的农历新年第一天。这一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春节,哪一年才被正式命名下来的?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汉代又叫“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到了唐宋元明时,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称“元旦”或者“元日”。正式被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与世界接轨,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阳历一月一日,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沿用至今。
正月的第一天是春节,这是不变的。但正月的设定是不一致的。夏朝用孟春(即春季的首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创立了《太初历》,将秦时十月为正月改为以孟春为正月,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成为现在的阴历(即农历),长达两千多年。我们为了纪念落下闳,便尊称他为“春节老人”。
落下闳(公元前年-前87年),字长公,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人。汉武帝时任待诏太史,《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他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还发明了“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两千年。
西方有“圣诞老人”,中国也有“春节老人”。在素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美称的落下闳故乡四川阆中,每逢春节期间,在古城街巷里,人们会看到身着红色吉庆古装、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的白发白须老人,在散发红包,恭祝人们新年快乐、平安吉祥。这就是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化身。我们祝愿落下闳“春节老人”走出阆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祝中华民族春节快乐。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中华民族的“嘉年华”。据文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余年历史。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春节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多彩。祭祖是汉朝人过春节的重要活动。除夕守岁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唐朝人时兴“拜年帖”。宋代人是放完爆竹,坐下来吃饺子。清朝既文雅又奢侈,皇帝爱写“福”字,从宫廷到民间,一直过完元宵节,欢度春节才算圆满完成。民国人与世界接轨,倡导“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文明新风。现在是春运,看春节晚会吃饺子,春节红包摇一摇等。
春节,年节,春节老人,祝大家新年快乐,前程似锦,吉星高照,财运亨通,合家欢乐,万事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文/蔡驷读历史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