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看老师整理笔记,

发布时间:2024/8/27 15:32:26   点击数: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283860.html

真是没想到,之前很多家长催后面文章的更新,结果更新了16课,又有很多家长私信我要前面的文章,不要着急,咱们穿插着来,人人有份,做好笔记!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历代文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写下了许多诗文。

这些诗文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今天,大家一起跟随橙子老师来学习三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共同感受灿烂的节日文化,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生字学习

会认字:屠、苏、倍

会写字:符、欲、魂、借、酒、何、牧、兄、独、异、佳

会听写:三首诗的默写、符号、欲望、灵魂、借助、酒水、何处、放牧、兄弟、单独、异同、佳节

多音字:“行”的第一个读音xíng组词“行走、行动”;第二个读音háng组词“银行、行列”

易错点:“苏”是平舌音sū;“魂”右下角的撇折、点不要丢掉;“酒”右部里面的横不要丢掉;“牧”左部不要直接写成“牛”,而是要把横变成提;“异”上面千万千万不要写错,记得封口,不要写成“己”或者“已”。

.《元日》

认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方面,王安石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给后人留下多首诗歌、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

诗句朗读指导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重点字词批注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诗意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为庆祝新春,人们总要拿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元日》一诗体现了哪些节日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答: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春节习俗有哪些?答: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清明》

认识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了解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诗句朗读指导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重点字词批注时节:节令、季节。

雨纷纷:雨滴多而杂乱地下着。

行人:在路上走的人。

欲:将要,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就要开始。

断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悲伤到极点。

借问:敬辞,用于向人打听事情。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遥指:远远地指着。

诗意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情感把握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习俗有哪些?答:踏青郊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了解重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走近诗人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句朗读指导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点词语批注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感情表达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想起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之情。

重阳习俗有哪些?答:登高、插茱萸。

课本35页课后第二题: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答:《元日》写的是春节,《清明》写的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

《元日》描写了人们过春节时,燃放鞭炮、畅饮屠苏酒、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除旧迎新的节日情景。

《清明》描写了清明时节细雨飘洒,在路上行走的人失魂落魄,诗人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馆,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村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诗人独自远离家乡,在重阳佳节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情景,诗人想象家中兄弟们身插茱萸登上高处,他们也在思念诗人的画面。

课本36页活动提示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橙子老师在这里给大家直接提供参考,可以让小朋友们背下来,考试的时候有很大几率考到哦!

好啦,今天三年级第9课就讲解到这里啦,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者通过笔记看不懂的地方,可以评论或者私聊我哦,我看到会第一时间回复的!明天我们更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记得查收哦!

我是橙子,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点赞、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qy/352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