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起源 >> 部编版语文三下第三单元习作中华传统
范文一:
难忘的端午节
学习包粽子,感悟爱国精神五月五日,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清晨,就能闻到飘散在空中的粽叶香,让我有一种期待与兴奋。这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我想,今天一定会有很多好玩、好吃的事情发生。
我快步走进了家里,看见奶奶已经把包粽子的材料准备好了,她正洗着绿油油的粽叶。看到我来了,她笑着说:“快来学着包粽子。”
于是,我跟在奶奶身边,认真观察着奶奶的每个动作。她把粽叶洗干净,左手拿住,右手用勺子往粽叶中夹入一些糯米,加上一块咸肉和红枣,再用粽叶封口,用细绳子绑紧,一个一个地捆好。看着奶奶娴熟的动作,我也开始学起来。可是,糯米却总是不听使唤,每次都从缝隙里跑出来。经过反复练习,我终于扎了第一个漂亮的粽子,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开心。
吃粽子的时候,我问奶奶:“端午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包粽子呢?”奶奶微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他舍弃了官位、财富和尊严为祖国民族的繁荣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为了防止他被鲨鱼咬,百姓们纷纷下河救他,同时投入粽叶和大米救了屈原。因为忌讳下河,后来人们就将粽子投进河里,这也形成了一个习俗。”
我又问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奶奶说:“粽子寓意着平安和团圆,这也是我们传承下来的一种习俗。另外,包粽子也是我们传承民间技艺和手艺的一种方式,让我们学习更多传统文化。”
听了奶奶的话,我更加地明白了粽子和端午节的意义所在,也感受到了爱国精神的伟大,同时领悟到了手艺活难度的不易。从此,我更加珍惜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族的精神传承。
这次端午节的学习与体验,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文化之门。我希望今后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它们传承下去,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范文二:
中秋佳节:相思的味道
中秋节,又称“月饼节”,是华夏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个节日。在这个美好的日子,人们会在家中赏月、品尝月饼,家人团聚,传承中华文化。对于我这样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快乐、美好的日子,因为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制作月饼。
清晨,我醒来时,妈妈已经在厨房里忙碌了。我立刻赶到厨房,看到妈妈正在包裹红枣馅的月饼。我开心地问道:“妈妈,我们今天要做什么呀?”妈妈笑着回答:“我们要做更多的月饼呀,但是有一个馅料是一定要准备的,那就是相思馅。”听到妈妈的话,我有些疑惑地问道:“相思馅?是什么呀?”妈妈向我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听完妈妈的讲解,我忍不住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随后,我和妈妈一起开始了月饼制作。我先是练习了数次,才终于可以熟练地包出一个完整的月饼。这个月饼是我用相思馅制作的,我认为这种月饼不仅颜色美丽,还体现了一种特殊的,相思的味道。
到了晚上,爸爸妈妈和我围在一起,赏着皎洁的明月。我品尝了混有豆沙和红豆沙的相思馅月饼,我觉得这是一种关于爱情的美味,可以将夜晚的相思和爱意紧紧包裹在月饼的馅料中,让家人和亲人更加感受到中秋节的温暖和快乐。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小女孩在中秋节日里和母亲一起制作月饼的心情和过程,通过月饼馅料中“相思馅”的介绍,涉及了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使得文章有一定的情感渲染和思想性。但文章在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上还有改进的空间,可以有更加流畅和准确的表达方式来丰富文采和增加文章的阅读感受。
终于到了我最期待的春节!
范文三:
难忘的春节
除夕早上,我被一阵肉香唤醒,妈妈就在旁边等着我帮忙包饺子。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方法包出了一个又一个美味的饺子,心里十分满足。
晚上,全家围在饭桌旁吃着热腾腾的饺子,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聊着春节习俗。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有趣的“年”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随后,我们又一起剪红纸、贴春联、放鞭炮,气氛十分热烈。这时,外面的冷风渐渐渗入屋内,但我们的心情依然温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尽情享受美食和欢乐,更要拜祖先、传统文化、团聚的精神。所以,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这些深层次的内涵。
春节,一年之始,是希望和美好的象征。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拥有勇气、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迎接更好的自己和更美好的未来。
教师点评:
本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意义,并给出了自己的感悟和意见。在文中加入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春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寓意深刻。非常优秀的一篇作文。
范文四:
缅怀屈原,传承文化——我的端午节经历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早上,我起床时就感觉到满屋都弥散着一股箬叶的清香。这个时候,我知道今天是端午节了。走到客厅,那里已经被奶奶收拾得干干净净了,连一根针都没有落下。奶奶正在忙着准备材料包粽子,我看见奶奶的手飞快地把所有材料全部打开,不由得赞叹奶奶真厉害。我很想帮忙,但我又不会包,怕自己做得不好,所以只好坐在一旁看着奶奶。不一会儿,粽叶、糯米、香菇、肉馅等材料已经都准备好了,奶奶开始教我怎样包粽子,我很快学会了,开心地包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粽子。“粽子先生”似乎很喜欢自己的“糯米娃娃”,总是用箬叶将它们包裹得很紧,一动也不动,让我笑得停不下来。
晚上,我们全家围坐在客厅里,品尝着奶奶亲手包的美味粽子。粽子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让我感觉很温馨。我吃着粽子,看着电视里正在进行的龙舟比赛,心里想着一个问题: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
于是我问爸爸,爸爸耐心地给我讲解。原来,段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他为了救国被放逐,最终跳进了汨罗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啃食他的遗体,就投放了粽子和菖蒲叶,以此祭奠屈原。端午节的前世今生,让我更加明白这个节日的意义。
我想,将来,我也要继承传统文化,像奶奶、爸爸一样传承下去。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爱并传承好传统文化。我爱端午节,因为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师点评:
文章从个人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端午节的来历和文化内涵,既展示出了作者的感性认识,又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言简意赅,表达清晰,符合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水平要求。作者有领悟,对于继承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思考。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多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