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早春乡筵招募今年端午节学会这个妈妈的

发布时间:2022-4-13 14:27:35   点击数: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欧阳修的《鱼家傲》描绘出了宋时端午佳节的民俗风情。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历史上对粽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粽子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端午食粽是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的传统习俗,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每至端午,我们习惯性地走进超市,或通过网购,买一些五花八门、包装精美的粽子,一来表达对传统节日的敬意,二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然而,吃了那么多的粽子,你有没有亲手包过一次粽子呢?无论答案如何,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大量消失,使许多传统习俗日渐式微。我们可能无法真正扛起传承的大旗,但至少应该亲手体验一下古老的美食制作手艺吧?这一次,我们在奉贤五宅村的早春上海乡村之家——黎窝,准备了一场早春乡筵之端午粽宴活动。现场将有三位农村传统美食达人手把手教你包粽子,即便你是小白一枚,包一个“样子怪怪”的粽子出来应该不成问题。无论如何,将自己置身于留存着先古遗风的自然村落场景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传统节日的精神创造中去,便是过了一个最好的节了。去年端午节的活动现场奉贤本地的粽子一般为三角粽,比之斧头粽要小巧玲珑许多。其粽叶取自野外自然生长的芦苇叶,馅料可以是鲜肉、赤小豆、咸菜等。而黎窝的鲜肉粽因其配料独特而自成一绝,吃过的人都说,比不少有名的肉粽好吃。初夏的乡郊,随处可见“水满肥田待种秧,凌波白鹭觅食忙”的景象。而农家自留地里,茄子、黄瓜、豆角等蔬菜瓜果也已成熟,等待着你来采摘,届时的晚宴上自然是少不了这些大地的馈赠。往期早春乡筵活动我们和黎窝合作过多次“早春乡筵”活动,每次都玩得意犹未尽,这里也是我们在上海郊区的大本营之一。黎窝的主理人是一对土生土长的年轻夫妇,他们从小在丰饶的土地和淳朴的民风滋养下长大,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他们把自家的老宅改造成了一个小而美的新乡村空间。自从有了黎窝,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开始在这里聚集,他们有着共同的田园情怀,想要用实际行动创造出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小地方的文化价值。这几天夜里,在黎窝屋旁的竹林里,萤火虫已如约而至。清风蛙鸣中,这些暗夜精灵泛出的微光像是某种召唤,亦是一种启示。它提醒着我们这些在时代断层中困扰的成年人,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了;以赓续传统的方式,试着照亮一条安身立命的回家路;这条路不在别处,就在日复一日的节序日用之中吧。报名须知时间:年6月12日13:30—20:00内容:包粽品粽、早春乡筵(晚餐)、采摘蔬果人数:10人(不含小孩、儿童须6岁以上)费用:元/人(12岁以下元/人)地点: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五宅村号黎窝(早春上海乡村之家)

早春乡筵菜单

凉拌黄瓜

糟卤毛豆

鲜糯玉米

蒜泥刀豆

油焖茄子

手工煎饺

红烧肉

小龙虾

本帮河鲜

土鸡汤

每人一份粽子伴手礼(含6只鲜肉粽)

扫码报名

早春游学

由《碧山》前副主编林小熏创办

通过游学联系起地方创新行动、本土新空间

和城市社会转型下的人们

推动现代都市人

发现和共同创造小地方的价值

营造我们的“新故乡”

早春游学

面向行动的旅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nr/336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