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习俗 >> 品端午传说,赏端午风俗五月五日端午节安
五
月
五
端
午
过
端
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浣溪沙·端午》·苏轼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已过去大半!步入六月中旬,我们最先想到的节日便是端午节吧!每当提到端午节,我们的脑海中大概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的哀思…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并且它还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那么,每天都数着日子期待端午节的大家,对端午节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你不知道的端午节吧!
端
午
端
午
由
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作为一个古代的传统节日,向来与上古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根据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的中。虽然如此,但是端午节的习俗却早已出现。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就已有以龙舟竞渡形式敬龙神的习俗,且其中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从那时就开始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此外,古代北方还习惯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除此之外还有夏季时令“祛病防疫”的风俗。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张认为划龙舟的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战国之前江浙地区的吴越民族。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后来端午龙舟竞渡再传到东南沿海地区,福建省福州端午龙舟竞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广州扒龙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汉时期。广西桂林的龙舟活动,史载最早见于唐朝,民间约定为逢戊年大划龙舟,形成“十年一大划,五年一小划,每年自由划”的习俗延续至今。以上这些可以看出,有关端午龙舟竞渡一事其实在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
端
午
端
午
人
物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虽然有很多,但流传最广的,最被人所接受的便是人物纪念说了。因此,后世之人便附会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传说。
屈原——爱国身死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虽名为屈原,但实际上姓“芈”,并不姓“屈”。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却遭强烈反对,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在流放途中,曾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在眼里,虽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是在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了。为向这一爱国伟人寄托哀思,人们每每到屈原的忌日,便会乘船去往江河之上,向河中投入米团以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虾糟蹋。此后,就逐渐发展成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的习俗了。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但此时屈原已去世年以上。虽然有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其爱国之心的深切以及留下的诗篇都以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也是流传最广的。
伍子胥——奸人陷害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因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攻入楚国后,虽楚平王已死,子胥仍掘墓鞭尸三百,终于报了杀父兄之仇。后来,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后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应允了。但是伍子胥却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以免后患无穷,可夫差却偏不听。
再后来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以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了伍子胥一把宝剑,示意他了结自己的生命,伍子胥只能接受。但在他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闻此言勃然大怒,立刻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这天投入了大江之中。因此,端午节也被看作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东汉上虞人。在曹娥十四岁时,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悲痛万分,昼夜沿江号哭。又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于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介子推——枹树而死
介子推虽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但也有人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相传,晋文公重耳复国之后,做了国君。在封赏大典上,原来跟随重耳逃难的人都加官进爵,连投降归附的那些旧臣也都有了官职,却独独少了介子推,有人就开始为介子推打抱不平,甚至做《龙蛇歌》贴于宫门上。因此晋文公赶紧派人去山中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却始终不肯相见。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一连几天,大火蔓延,介子推也始终没有出来,最后却在一棵柳树下见到介子推母子二人抱在一起的尸体。晋文公懊悔不已,就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下,并把此山改为“介休”山,也就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同时还为他建立祠庙,每年的五月五日都去祭祀他。后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纷纷开始插柳枝,纪念介子推。
端
午
端
午
传
说
01
恶日禁忌说
汉代北方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因而便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02
夏至说
黄石先生曾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年,刘德谦先生又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对此,有下面三个解释:
1.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03
蓄兰沐浴说
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便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04
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书中有记,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端
午
端
午
习
俗
赛龙舟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最重要的庆祝活动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但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在年,赛龙舟成为广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在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粽子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在口味和形状上也有了南北方各自的特色。比如,北方的粽子多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口味偏甜,原料主要是糯米和蜜枣;而南方粽子形状更加丰富,有三角形、锥形、条形等等,而且口味偏咸,常见的品种主要有咸肉粽、枧水粽和豆沙粽,其中咸肉粽最受欢迎。
佩香囊
香囊,亦称“容臭”,佩香囊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香囊内多装有朱砂、雄黄等香料,外面用丝布包裹,再用五色丝线扎紧,做出不同形状,清香四溢,有驱虫防病的功能。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驱邪避瘟之意,还有襟头点缀之风,端午节前后,心灵手巧的媳妇、姑娘,以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便会绣制形态各异的香囊给亲友佩戴。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会把艾叶和菖蒲插在门楣上,悬挂在堂中,以驱鬼邪、避晦气,祈盼给今后的日子带来平安和好运。
放纸鸢
纸鸢,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风筝。做法很简单,就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将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洗草药水
因端午所在的这个月又被称为沐兰之月,因此洗草药水——沐兰汤,自然必不可少。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而洗草药水恰巧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
系五色丝线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包括"青、红、白、黑、黄",它们被看作吉祥色。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流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逐渐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在端午节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
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重午日的午时,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阳上加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因此也被视为大吉水。
铸阳燧
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足以辟邪。
浸龙舟水
端午前后的强降水,人们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佩豆娘
这是一种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同时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过端午。祝福包裹在粽叶里,愿望挂在纸鸢上。把脚步放慢,尝一口粽子,插一簇艾草,尽情享受美好的端午佳节。祝大家端午安康。
文字/办公室陈姿衣董俊徽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周昊然
初审/吴泽鹏
终审/王泽伟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nr/31710.html